民间故事:西街鬼院

发布时间:2025-10-20 10:29  浏览量:2

西街那座 “鬼院”,隔三条街都能听见人说晦气 —— 院墙塌了半边,院里的老石榴树枯得像只鬼爪,谁家孩子哭闹,娘就拍着腿喊:“再闹就把你扔去鬼院喂‘石榴鬼’!” 连乞丐都绕着门走,偏偏穷鞋匠陈阿福,揣着仅有的五两银子,愣是找牙人李三签了契。

李三本来想糊弄他,搓着手说:“阿福啊,这院虽破,却是‘潜龙地’,十两银子你先交五两,剩下的两年补,以后准发大财!” 明眼人都知道是骗钱 —— 前几个住进去的,要么半夜吓疯,要么摔断腿,哪有发大财的?可陈阿福挠挠头,把银子拍在桌上:“我就想找个能放鞋楦的地方,不碍事。” 街坊们围在门口看,有人撇嘴:“这阿福是穷疯了,不怕鬼把他的鞋楦都叼走?”

进了院,陈阿福把铺盖卷扔在东厢房,先去看那棵枯石榴树 —— 树皮裂得能塞进手指,他却蹲下来,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攒的菜籽:“枯树也能活,先给你围个土圈。” 夜里,院外传来 “沙沙” 响,像是有人在扯石榴树枝,还伴着轻轻的叹息。若是旁人,早缩在被窝里发抖,陈阿福却披上衣裳,端着油灯出去:“若是有难处,不妨出来说说话,我就个修鞋的,没坏心眼。” 院里静了静,只有风卷着落叶打旋 —— 没见过这么不怕 “鬼” 的憨人。

陈阿福在院里支起鞋摊,每天天不亮就劈木头、纳鞋底,枯石榴树旁的土圈里,竟真冒出了几棵青菜芽。有天他刨土想给青菜浇水,锄头 “当” 的一声撞着硬东西 —— 挖出来一看,是个锈铁盒,里面装着半叠碎银子,还有一本泛黄的绣谱,封面上绣着朵半开的石榴花,旁边写着 “苏记”。

他没独吞,把银子分成三份:一份留着买鞋料,一份送给隔壁没米吃的张奶奶,还有一份用来补院墙、修屋顶。街坊们见了,都说他傻:“捡来的银子不自己花,还修这鬼院?” 陈阿福却笑:“谁还没个难的时候,这银子说不定是前人留下帮人的。”

当晚,他趴在桌上看绣谱,忽然觉得背后暖烘烘的 —— 抬头一看,个穿青布衫的老太太站在石榴树旁,手里攥着根绣针,正是绣谱封面上 “苏记” 的绣娘苏婆婆。陈阿福没慌,还倒了杯热水递过去:“您是这院的主人吧?绣谱是您的?”

苏婆婆叹了口气,说起往事:“我原是城里的绣娘,当年兵荒马乱,藏了些银子和绣谱在院里,想留给逃难的女儿,可女儿没找来,我倒先走了。这院后来成了‘鬼院’,没人敢来,我就守着这树,盼着找个心善的人,把绣谱传下去,再帮衬些穷苦人。”

陈阿福听了,把绣谱推过去:“您放心,我虽不会绣,却能帮您找个靠谱的人。这银子我也不用来攒着,开个小鞋铺,收些没饭吃的学徒,教他们手艺。” 苏婆婆眼睛亮了:“你若真这么做,我帮你 —— 我知道些前朝的鞋样,能让你的鞋好卖些。”

陈阿福用剩下的银子,在院门口开了家 “阿福鞋铺”,收了三个流浪的少年当学徒,管吃管住,还教他们识字。苏婆婆没食言,每天夜里托梦,教他前朝的云纹鞋、虎头鞋样式 —— 这些鞋样新颖,又耐穿,没几天就传遍了西街,连城里的小姐都来订鞋。

有人见陈阿福发了财,也学着找牙人租 “凶宅”,结果要么夜里听见 “鬼哭” 就跑,要么偷藏了院里的旧物件,没几天就丢了钱袋、摔了跤。街坊们这才明白:不是 “鬼院” 能发财,是陈阿福的心善,才让 “鬼” 都愿意帮他。

一年后,陈阿福成了西街有名的 “鞋老板”,却还是每天早起给石榴树浇水,给学徒们做早饭。有天,个白胡子风水先生路过,盯着 “鬼院” 看了半天,拉住陈阿福:“这院本是‘孤阴煞’,住进来的人轻则破财,重则招灾,可你这院却阳气冲天,是有‘善魂’护着吧?”

陈阿福没隐瞒,把苏婆婆的事和盘托出。风水先生点点头:“你把绣谱捐给城里的绣坊,再给苏婆婆立个牌位,每日上香,帮她了却心愿,她就能安心轮回了。” 陈阿福照做,把绣谱送给了城里最大的绣坊,还在院里立了苏婆婆的牌位,每天早晚上香,说些鞋铺的新鲜事。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陈阿福去给石榴树上肥,见树下摆着一双绣着石榴花的布鞋 —— 鞋码正好是他的,针脚细密,正是苏婆婆的手艺。他抬头一看,苏婆婆站在树旁,笑着说:“阿福,我女儿找到了,在南边的绣坊做师傅,我能安心走了。你心善,以后定会越来越好。” 说完,身影就渐渐淡了。

后来,陈阿福娶了个贤惠的媳妇,鞋铺开了三家分号,还在西街建了座小学堂,让穷苦人家的孩子免费读书。那棵枯石榴树,也年年开花结果,红通通的石榴挂在枝头,像一串串灯笼 —— 谁也不再叫它 “鬼院”,都喊 “福院”。

街坊们常说:“阿福能有今天,是苏婆婆帮的,更是他自己善来的。” 陈阿福听了,总笑着给大家递石榴:“哪有什么‘鬼’帮衬,不过是你对人好,人也对你好;你对‘魂’善,‘魂’也愿帮你。这世上的福气,从来都是自己的善念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