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版权保护后的勃肯鞋,进入后凉鞋时代的觉醒

发布时间:2025-10-27 23:02  浏览量:2

今年二月末,德国联邦法院就日常用品的版权保护问题作出了一项意味深长的裁决,而这一裁决让全球最具有辨识度的凉鞋品牌——Birkenstock,被正式宣告“不具原创性”。

听证会结束后,人们早已预料到 Birkenstock 并非属于德国版权保护法中所定义的实用艺术作品。换句话说,法院认为 Birkenstock 凉鞋的外观设计主要出于人体工学和功能需求,不构成具有足够个人原创性的艺术作品。

于大众而言,裁决确保了创意市场保持自由,免受版权过度限制的束缚。因为相较于服装,鞋履的功能性限制尤为显著,在设计的过程中它必须满足某些特定的矫形舒适性要求,所以不该因此限制鞋履设计中剩余的创作自由和创新空间。

于 Birkenstock 而言,则是陷入了一场“经典”与“版权”之间的考验,品牌强调功能化设计而陷入了理性叙述的陷阱,法院认为鞋款过于功能化而无艺术性表达,这正是 Birkenstock 无法获取版权保护的核心。

Birkenstock 之所以会陷入版权焦虑之中,某种层面也说明它已到一个品牌周期的临界点:经典成为了打击仿冒的负担,而创新却难以脱离经典。

品牌于去年 250 周年所推出的纪念书籍 | image:IG@birkenstock1774

这场裁定也让 Birkenstock 重新审视了品牌保护策略,作为一个具备两百多年历史的鞋类品牌,它显然更需要重视品牌差异化与设计创新,而非依赖版权诉讼。当造型没有办法受到法律保护时,品牌的“转型”就成为了一种必要性,这种不易察觉的转变在最近 Ensemble 1774 平台的推出后成为关键体现。

Ensemble 1774 隶属于品牌旗下高端子品牌 Birkenstock 1774,Birkenstock 曾经利用该子品牌来展示其奢华新品和时尚前卫的合作系列,但现在推出 Ensemble 1774 更像是品牌对于后凉鞋时代的一种回应——邀请全球设计师对融合 Birkenstock 传统工艺的经典鞋款进行重新诠释。

Ensemble 1774 的首个系列 | image:IG@_thibo

Ensemble 1774 首发系列是由法国鞋履设计师 Thibo Denis 操刀,正如该项目谈到的通过外部设计师给品牌带来全新视角,Thibo Denis 视角下的三款全新鞋型讲述了一群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大胆攀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而闻名的攀登者。他将攀登者“自由”的精神与 Birkenstock 品牌 DNA 相结合,提出城市攀登者的概念,最重要是让双脚在城市中也感到“自由”。

再具象一点的话,Thibo Denis 希望人们看到这三款鞋都能快速识别出 Birkenstock 的特点,即便还未能穿上感受。印象中经典的 Boston 鞋型外形通常较为方正,而设计师刻意柔化并圆润其线条,以此营造出鞋款自由动感的视觉效果。

Goerlitz 与 Stroedt,侧边的绑带元素源自于 Birkenstock 标志性的凉拖设计。| image:gearpatrol.com

而其中 Uerzell 穆勒鞋大概是整个系列中最为出色的一款,它将 Boston 鞋型宽大的前掌空间挪用到了 Uerzell 上,并且将麂皮皮革、软木垫和黑色外底纹路的传统视觉完全复刻进去。虽说整个设计改动较多,但你仍然能在一些细节处看到 Birkenstock 的品牌基因,而品牌矫形鞋垫的核心也没有落下。

Uerzell | image:IG@birkenstock1774

在鞋类产品上要想出新点子极其困难,就目前鞋类领域而言,可以说几乎所有东西都已经试过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当年那双轰动一时的 Dior x Air Jordan 1,正是 Thibo Denis 与 Kim Jones 的共同产出。在担任 Dior 男鞋设计总监六年里,虽说他不如 Kim Jones 那么风光于台前,但几乎每一个现象级单品(如 Dior B23 和 Dior x Birkenstock)背后,你都能看见有 Thibo Denis 的身影在。

他在鞋类设计领域更像是个炼金术师,热衷于研究时代文化并根据不同人群消费特点去“点石成金”。

如今转会到 Louis Vuitton 男装设计鞋履和配饰的他,无论是在 Dior 还是 LV 时期,都成功处理过“功能鞋的奢侈化”。从他这次的合作也看得出 Ensemble 1774 平台的重点——不再苦于纠结凉鞋版权,而是通过设计师协作创新出更为广泛的鞋履系列,但核心仍建立在“健康舒适”的传统基因之上。

image:ft.com

Birkenstock 找来 Thibo Denis 为 Ensemble 1774 打响第一枪并不是无迹可循,这不仅是因为其过往成功的鞋履设计案例,更是因为 Birkenstock 与 LVMH 的关系非同一般。在 2021 年,LVMH 旗下的 L Catterton 与 Bernard Arnault 家族控股公司 Financière Agache 收购了 Birkenstock 的多数股权。Arnault 一直在寻找能代表“日常奢侈”的品牌,奢侈品牌的历史又往往遵循着熟悉的剧本,而 Birkenstock 拥有所有必要的元素:悠久的历史、手工制作和欧洲起源。

这背后也离不开 Birkenstock 首席执行官 Oliver Reichert 的“经营技巧”,他在采访中也承认当时与另一私募公司 CVC Capital Partners 的深度接触就是为了刺激各方——“如果你想让某人更加爱你,你可能也需要和其他人谈谈。”

Oliver Reichert | image:ft.com

Oliver Reichert 常被外界形容为 Birkenstock 品牌重生背后的功臣,他在接手 Birkenstock 后将“重塑”作为品牌推广的重要理念,Birkenstock 1774 的推出正是其一体现。进入奢侈品体系后,他并没有表现出从属姿态,反而更像是在重新划定边界。

“我想邀请有影响力、有创造力的人来和我们一起野餐。”他这么说,“我不需要钱,我需要的是他们的活力,他们对品牌的看法和诠释。”那是一种带着清醒的自尊,面对联名合作,他始终知道谁该会是共同野餐的那一位。

image:WWD

有了 LVMH 集团的背景与时尚资源,Birkenstock 特别注重提升在时尚圈的认可度,品牌需要持续探索如何在“柏林客厅”与“巴黎秀场”之间维持巧妙平衡。近期 Kith、Maharishi 等合作也在不同领域慢慢渗透,“丑陋”与“舒适”曾经站在时尚的对立面,如今却成为 Birkenstock 无可替代的迷人特点。

回到开头版权纠纷的问题,我认为 Birkenstock Boston EVA 款正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我曾穿着它出游整个国庆黄金周,诚然,它拥有着 Birkenstock 极力想要保护的“外观版权”。但当我脱下它踩到柔软细腻的沙子上时,我才真正想起品牌那引以为傲的核心理念——每一个凸起和曲线都旨在促进健康的步态,就像在沙滩上行走一样。

尽管 EVA 款保留了外形与价格优势(可以踩水也是我选择的主要目的),但缺少了 Birkenstock 标志性软木鞋床的舒适,其独特性也在慢慢减少。

image:SlimB

或许 Ensemble 1774 平台的推出,才是后凉鞋时代的正解之一。当 Birkenstock 放下对凉鞋形状的执念,它才真正获得了走向多样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