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截肢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其实一直被自己骗了

发布时间:2025-10-29 06:22  浏览量:1

撰文 / 600(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运营 / 夏嘉楠想象你是一个心理学实验中的被试,当你被问到:“你未来被截肢的可能性有多大?”你第一反应是多少?这个问题较为准确的答案应该参考我国截肢人口比例,根据残联网站上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肢体残疾人数达2412万人。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反正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鬼问题?不吉利,呸呸呸,不可能发生!”,即0%——远小于这个数据。类似的问题还有:“你患胆结石的可能性多大?”“你在90岁前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undesirable questions”(想要避免的问题)。而一群心理学家正是用这类问题证明了“自我欺骗”的存在。2016年Leslie等人让100名大学生回答:01 “中立问题”如:“世界上多少比例的人口住在中国和欧洲”“印度的道路数量占世界总数的多少?”02 “想要避免的问题”如:“你患胆结石的可能性多大?”“你在90岁前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两类共16道题。在被试给出第一轮的答案过后(答案以百分数表示),会被告知假设他们第一轮的答案错误,并有一次机会修改答案。然后在第二轮他们将重新回答相同的16个问题。结果发现,对于中立问题,被试两次给出的答案大体在正确答案上下随机波动。而对于“想要避免的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都偏向乐观。更有趣的是,被试在第二轮给出的答案甚至比第一轮更加乐观。研究者把它归因于:当被试被告知第一轮的答案可能有错时,信心动摇,于是被试选择了一个更加乐观的答案以巩固信心。我们反观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欺骗”其实常常出现:“买了这双跑鞋一定会变瘦”“Ta可能真的有事,不是故意不回我电话”“最近这么倒霉一定是为期末考攒人品”自我欺骗与他人欺骗或故意欺骗他人不同, 被认为在个体面对他们难以接受的自身的某些方面时出现。自我欺骗时,我们其实持有两种相反的信念(比如:Ta会和我分手/我们还有机会复合)。但个体并未意识到其中的一种,但是这种“忽略”是无意识且动机驱动的(我有复合的动机,所以无意识地忽略了Ta是坚决和我分手)。“自我欺骗”说出来难听,却切实帮助我们适应环境,没有它,我们会整天为概率上可能出现的天灾人祸、疾病意外忧心忡忡。David Shapiro(1996)指出自我欺骗是自我意识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自我欺骗阻止有敌意的或令人不适的想法或情绪被进一步意识到, 并把我们对现实的兴趣引到了自我中心的和使我们安心的结局上。 说白了,你兴致勃勃买了跑鞋可能穿几次就束之高阁,Ta不回你电话可能因为另有新欢,丢手机、摔跤这些倒霉事和你的期末成绩更是半点关系没有。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得太清,可能只会让情况更糟——没有新跑鞋的诱惑,你会失去仅有的几次运动机会,在寝室“丧”到无法收拾;每次Ta不回你电话都怀疑出轨,你的亲密关系会充满猜忌和不安全感;本来倒霉事已经够多,再不安慰一下自己,负性情绪越积越多最终的确会影响到复习的效率。认清“现实”不一定带来好的改变,但“自我欺骗”总归让人轻松,而这种轻松和安心可能更利于未来发展。总而言之,老话说得好:糊涂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