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后姑娘学 手工布鞋 跟着奶奶学纳鞋底 做鞋帮 现在一双布鞋卖 200 元
发布时间:2025-10-29 10:21 浏览量:1
00后姑娘学”手工布鞋”:传承手艺的背后是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回归
老布鞋,这个在许多中老年人记忆中的温暖符号,正悄然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前不久在贵州仁怀,我遇到了一位00后姑娘小赵,她跟着奶奶学习纳布鞋已有三年,如今她制作的手工布鞋一双卖到200元,居然还供不应求。
小赵说:“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现在成了我的副业。”她轻轻拿起手中的布鞋,向我展示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奶奶说这活儿得’慢工出细活’,一双好鞋得一个月才能完成。”
老手艺的新生命
走访中我发现,像小赵这样的年轻人并不是个例。传统手工艺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归大众视野,成为”银发经济”与年轻人创业的交汇点。
张乾仙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
每天清晨,她就搬着小马扎坐在仁怀市鲁班大道的路边,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
竹针线筐里的顶针、剪刀、棉线码放得整整齐齐,背篓里躺着几双刚纳好的布鞋。
这些青布面的鞋子透着柔软的光泽,鞋底的针脚细得像撒了一把白芝麻,连小布鞋都做得圆头圆脑,让路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纳布鞋跟带娃儿一个样,急不得、忙不得,得耐着性子磨。”张乾仙说话时眼角带着笑,手上的活儿却没停下。就在我们交谈间,一位等公交的老人走过来,看中了一双青布女鞋。
“这鞋多少钱一双?”老人问道。
“200元,您先上脚试试?”张乾仙把鞋递过去。
老人边试边笑着说:“我当姑娘时也做过这个,知道这活费劲儿——鞋底要晒,针还得一针一针缝实。”
这话仿佛打开了张乾仙的话匣子:“可不是嘛!晒鞋底最讲究,太阳太大会晒黄,下雨天潮得晒不干还发霉,就得阴天慢慢阴干,那样鞋底才挺括。”
看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宛如多年老友,我深刻体会到这手艺承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连接。
手工布鞋的”供不应求”
张乾仙告诉我,来买鞋的大多是附近的老年人,“他们穿惯了老布鞋,说比皮鞋软和,不硌脚,一买就两双换着穿。”
让我吃惊的是,小孩子的学步鞋也特别受欢迎,“平时根本摆不住,纳好一双被人拿走一双。”她指着地上的小布鞋说,“前阵子家里有事没出来摆摊,这才攒下几双现货。”
老布鞋为什么能卖到200元还供不应求?我找到了答案。
趁着没顾客时,张乾仙从筐里翻出块浆洗得发硬的白布,手对着折两下,指腹按出清晰的印子,剪刀”咔嚓咔嚓”下去,边缘齐整得像用尺子量过。“鞋底可不能薄,我这鞋底差不多一厘米厚,洗了不缩水,穿再久也不塌陷。”
她展示半成品鞋底时说:“打鞋底才是最老火的(方言:费力),针要扎透这么多层布,线还得拉紧,一天下来手指尖都磨硬了。”
纳一双布鞋的工序复杂:从剪布、粘底、阴干,到一针针纳线、上鞋帮,前后需要一个月,一次也只能做几双。张乾仙从不赶工,线迹稍歪就重来,“几十年我都是这样纳鞋的,糊弄人可不行。”
老手艺的经济价值
“家里没事我就来摆摊,有事就歇着。”张乾仙现在主要帮儿子媳妇带孩子,抽空出来做鞋卖,一个月能挣2000块左右。这笔收入对于农村老人来说不算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刘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手工艺的回归不仅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手工艺人群通过技艺获得收入,既解决了部分’刚需族’的就业问题,也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
据中国民间工艺协会数据,目前全国有800多万手工艺从业者,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65%。随着文创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传统手工艺正焕发新生机。
贵州省民间工艺保护中心主任王林认为:“布鞋这类传统手工艺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也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个性化、手作产品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小赵告诉我,她不仅继承了奶奶的传统技艺,还在设计上做了创新。她会在布鞋上加入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比如简约图案、个性化刺绣等。
“我在抖音上开了账号,专门分享制作布鞋的过程。没想到粉丝已经有5万多了,经常有人私信我定制。”小赵笑着说,“很多00后都觉得传统手工艺很酷,我经常收到同龄人的学习请求。”
中国人民大学消费心理学教授张明表示:“新一代消费者对手工艺品的青睐,体现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不再单纯追求品牌和价格,而更看重产品背后的故事、情感和可持续性。”
手工布鞋的前景与挑战
虽然手工布鞋有市场,但这门手艺也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查显示,全省会纳布鞋的手艺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真正系统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不足5%。
张乾仙的儿子就没有学这门手艺,“太费时间了,年轻人有更好的工作。”她说这话时略带遗憾。
小赵正在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她说:“我们可以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用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的价值。”
贵州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授李强建议:“传统手工艺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建立手工艺传承基地,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平台。”
寻找传统手艺的现代价值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一针一线间,晌午的阳光洒在张乾仙的手上,顶针反射出细碎的光。
她低着头纳鞋底,针脚里藏着慢悠悠的时光。
这一双双布鞋里,不仅有她的日子,更有给街坊邻居的心意——那些细密的针脚,不张扬却扎实,暖了岁月,也勾起不少人关于母亲缝制老布鞋的记忆。
看着小赵和张乾仙这样的老少手艺人,我不禁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些看似”慢”的传统手艺,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的一剂”慢下来”的良药。
它们不仅承载着技艺的传承,也在提醒我们生活的本质——耐心、专注与温情。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这些老手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回归。
也许这就是手工布鞋能卖到200元还供不应求的真正原因——人们购买的不只是一双鞋,而是一种越来越稀缺的”手作温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