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舞鞋》踩过界 影视文旅融合的规则与底线何在
发布时间:2025-10-30 11:33 浏览量:1
近日,电视剧《红舞鞋》剧组在云南大学取景拍摄时撞死校园猫“小橘子”一事,持续引发舆论关注。事实上,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此前一剧组在重庆拍摄时用激光笔驱赶游客致其眼睛受伤,还有剧组在贵阳一小区拍戏时砍伐小区树木等。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热潮之下,这些案例不断提醒我们,影视IP固然是城市渴求的“流量密码”,但如何严守公共空间的行为底线,也是行业和城市管理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红舞鞋》是一部阵容扎实的年代军旅剧,但剧方在事发后的应对却频频引发争议。剧方先是发布致歉声明,并称“涉事司机已辞职”,还计划成立“小橘子基金”用于校园“流浪”动物保护,但对车辆为何能在限速路段超速行驶、为何未提前做好安全排查、“小橘子基金”建立的细节等关键问题则语焉不详。更令人惊讶的是,网友发现相关声明随后被删除或被设置为不可见。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暴露了剧组在面对公共事件时的侥幸心理与责任失位。
近年来,“为一部剧,赴一座城”渐成潮流。刘亦菲与李现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带火大理;胡歌、辛芷蕾等主演的《繁花》吸引游客一探上海黄河路的流金岁月;马伊琍、于适等主演的《我的阿勒泰》唤醒人们对草原的向往,使得阿勒泰旅游热度持续飙升……影视作品借助真实场景增强作品感染力,地方则通过镜头传播独特文化,影视与文旅的良性互动,不断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但不可忽视的,影视为文旅注入动能的同时,也经常传来“嘈杂音”。一些剧组以“创作需要”为名,屡次逾越公共秩序的红线——有剧组在贵阳某小区拍戏,夜间扰民、封锁消防通道之外还乱伐树木,业主交涉起争执,最终报警处理;有剧组在上海碧玉公寓拍摄期间,要求居民违停并承诺“罚款报销”;一剧组在江西婺源拍戏期间在高峰期封路主干道,导致许多要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无法通行……种种行为,不仅干扰了市民生活,也暴露了一些剧组团队的管理无序和态度傲慢。
影视创作固然需要空间与自由,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牺牲公共权益、破坏社会秩序。尤其当影视IP日益成为城市形象与文旅发展的重要推手,剧组既然享受到了取景地的资源与文化红利,就更应严守公共空间的行为底线。
因此,影视行业与取景地之间的关系,应当从“被动审批”转向“主动共建”。对剧组而言,在进驻前,应进行严格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设立专人专岗负责协调公共事务。而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不能止于“备案通过”,而应加强对剧组管理能力的审核,要求其提交并落实秩序维护、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等具体方案,并建立可追溯的信用档案与违规惩戒机制。
没有人会向往一个靠践踏规则而堆砌出来的“打卡地”,也没有文旅项目能依靠短视的妥协赢得长远发展。唯有以敬畏之心覆盖从筹备到拍摄的每一个环节,对待每一处取景地、每一个生命和每一条规则,“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浪漫叙事,才能真正成为持续的、动人的现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