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连死都要背负一身债务,又何谈什么生之从容?死亦从容?
发布时间:2025-10-30 16:24 浏览量:1
生,是我所渴望的;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古人在生死之间做出取舍,看重的是那份坚守道义的气节。老一辈人常提起“差点活不起”,那不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感慨,而是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的真实岁月。那时的日子,吃的是野菜,啃的是树皮,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破衣,一家人围着一张饭桌,常常连一顿饱饭都成奢望。粮食凭票供应,孩子多的家庭,一件衣服从老大传到老三,补丁摞着补丁。冬天能有一双棉鞋穿,已是莫大的幸福,更多人赤着脚在寒风中劳作,只为挣一口饭吃。生病了不敢去医院,只能硬扛,或找赤脚医生看看,能不能挺过去,全靠命硬。那样的年代,“活不起”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苦难记忆。
如今,父辈的叹息尚未散去,“死不起”却悄然成为新的沉重负担。一场本应庄重肃穆的告别,竟被层层加码的费用裹挟——天价墓地动辄几十万,比一线城市的房价还贵;殡仪馆里名目繁多的“服务费”“仪式费”“守灵费”,让人防不胜防。亲人离世,悲痛未已,却要面对冰冷的账单,仿佛连死亡都要用金钱铺路。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生者情感的践踏。有些家庭为了办一场葬礼,耗尽积蓄,甚至负债累累,原本寄托哀思的“丧事”变成了压在心头的“愁事”。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人因无力承担高昂费用,只能选择违规土葬,陷入情与法的两难境地。
殡葬本应是公共服务,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可当它被资本裹挟,沦为牟利工具,公平与尊严便荡然无存。死亡面前,人人应平等。无论贫富,每个人都应有体面告别人世的权利。真正的孝心,不在于排场的大小,而在于生前的陪伴与照料,在于临终的安抚与事后的妥善安排。我们应当推动殡葬回归公益属性,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普惠性公墓,规范服务标准,遏制乱收费现象。同时,全社会也应转变观念,摒弃攀比之风,让告别回归本真。唯有如此,才能让逝者安然长眠,生者无愧于心。生命值得尊重,死亡也应有尊严。当生死皆能从容,社会才真正称得上文明。
- 上一篇:别让“正确”凉了别人的善意
- 下一篇:选对小腿袜,比买新鞋更显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