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80年草鞋,腰嵌16年子弹,从扔梭镖到开飞机,王定烈将军开挂!

发布时间:2025-11-13 17:30  浏览量:1

在北京中央军委空军机关西区一座宁静的营院里,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特殊的老人——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少将。他脚穿草鞋,胸前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主席像章,笑容风趣豁达。然而,这从容背后,是一段“从地狱里爬回来”的传奇。

一、 80年换不下的草鞋

那双朴素的草鞋,并非作秀,而是伴随了王定烈大半生的印记。他回忆,自己从小就穿草鞋,这个习惯持续了八十多年

每年夏天,他必定换上草鞋,只因它透气、舒服。这些草鞋,有的是家乡人相赠,有的是他自行购买,半年更换一次,在北京还难以买到。

王定烈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贫苦农家,童年是与牛为伴,在田埂山间度过的。山区家境贫寒,草鞋是无奈却唯一的选择。

然而,这双草鞋后来却成为他革命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宝物”。在战争年代,他与无数红军战士一样,深刻理解“只要肚子不饿、脚板皮不破,要打能打,要走能走,就什么也不担心了”的道理。战斗间隙,打草鞋是重要工作,否则在崇山峻岭中将寸步难行。

长征路上的艰辛,更是将草鞋的意义提升到生存层面。面对高山险阻,布鞋、皮鞋皆是奢望。草鞋磨烂了,就用梭草、树皮为材料自己编织。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夏日穿草鞋,冬日穿布鞋,极少触碰皮鞋,更与高跟鞋无缘的习惯。

那双脚上的草鞋,早已超越个人喜好,成为千千万万红军战士在极端困苦中,依靠坚定信念跋涉万水千山的无声见证。

二、 三次穿越草地命悬一线

1936年7月,王定烈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五军踏上了穿越草地的死亡征程。那时他年仅18岁。沿途累累白骨,无声诉说着环境的残酷,也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死亡的恐惧。

他描述,穿着草鞋走在草地上,如同踩在浸满水的海绵上,“扑哧、扑哧”作响,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灭顶之灾。战士们依靠手中的棍子,每一步都需试探,寻找坚实的落脚点,并用小木棒标记路线,为后续队伍指引方向。

进入草地的第三天,严重的急性胃炎(俗称“羊毛疔”)向他袭来,剧痛难忍。缺医少药的环境下,他想起了母亲的土法,用缝衣针刺破胸口皮肤,咬牙挤出紫黑色的血。剧烈的疼痛几乎让他昏厥,却奇迹般地缓解了病症。

然而祸不单行,重感冒和高烧接踵而至,使他连续两天不省人事。当时与他朝夕相处的师长郭锡山(后叛变)见他病情危重,竟狠心将他遗弃荒野。万幸的是,团政委万汉江及时发现并找回了他,才避免了一代将星过早陨落。

随后两日大雨,部队被迫滞留,战友们的悉心照料——喂水、分享宝贵的“糌粑”,给了他喘息之机。病情稍有好转,身体极度虚弱的他便拽着马尾巴,再次踏上了茫茫征途。

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他所在部队承担了掩护兄弟部队往返草地的艰巨任务,虽未三次全程穿越,却同样经历了炼狱般的考验。

三、向敌人开枪被罚面壁

1918年,王定烈出生在宣汉县得胜场一个贫苦家庭。放牛、田间劳作是他童年的主旋律。10岁那年,母亲咬牙送他进了村中私塾。

1933年,红四方面军发起的宣达战役解放了他的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当母亲捧着象征翻身解放的土地证激动大哭时,革命的种子已在他心中深深埋下。年仅15岁的他,眼见小学因战事停办,前途迷茫,恰逢红军“扩红”,便毅然决定参军。

他身着单衣单裤,脚穿破草鞋,爬山越岭四天,赶到红三十三军军部,成为一名“红小鬼”,并将名字改为“定烈”,寓意坚定信念、轰轰烈烈干革命。

初入部队,他的武器是大刀和用火烘烤过的竹制长矛(梭镖)。他最初担任的是传令兵,全靠口头准确传达命令。一次前线传令,他按捺不住,拿起步枪向敌人射击,回来后因违反纪律、浪费珍贵子弹而被罚举枪面壁一小时。然而,他内心却充满喜悦,因为终于真正向敌人开了火。

四、 挺过子弹、马刀、狼群,甚至瘫痪自愈,打不死的“小强”

1936年10月底,红军西渡黄河,后组成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王定烈被编入红三十军,开始了与马家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

1937年3月14日,在甘肃石窝山的雪岭上,不足三千的西路军余部陷入绝境。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王定烈,他瞬间天旋地转,昏死过去。半夜醒来,他发现部队已突围,自己身处战友遗体之中。他想站起,双腿却因那颗钻入体内、横亘在腰椎上压迫神经的子弹而麻木瘫痪。他下定决心,即使爬,也要爬回陕北。

他靠上肢力量在染血的山地艰难爬行,衣物尽碎,体无完肤。次日,他与几十名伤员藏身小屋,遭敌军机枪扫射、马刀砍杀,他身中四刀,竟再次奇迹生还。途中,他甚至曾在荒野遭遇狼群,靠敲击石头才将其吓退。最终,他仍不幸被俘。

在被押解途中,已投敌的原师长郭锡山前来劝降。为了不在叛徒面前弯腰,他拼命挺直身躯,剧痛导致昏厥,却意外地让那颗横着的子弹顺了过来,腰部竟能活动了!这颗“七九”步枪子弹,从此在他腰间停留了整整16年,伴随他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服苦役期间,他因车祸被甩出车外不省人事,却再次生还,得了“死不了”的绰号。直至抗战爆发,经党组织营救,他才重返延安。

五、 精彩夺牛战

回到延安后,王定烈随萧华挺进冀鲁边抗日前线。

1944年,时任八路军梁山支队队长的他,为粉碎日军抢夺百姓耕牛以充军用的阴谋,指挥了一场漂亮的“夺牛战”。第一次伏击因情报稍迟落空后,他巧妙示形,隐蔽设伏,成功歼灭押运返回的伪军小队。

20多天后,他再次获得情报,率部提前潜入敌据点附近乔村。当押运着160多头牛、浩浩荡荡的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时,他一声令下,部队迅猛出击。敌人猝不及防,仓促应战。

战士们趁机冲入牛群,砍断绳索,受惊的牛群仿佛通人性般,跟着便衣侦察员狂奔而回。此战不仅歼敌缴枪,更成功夺回全部耕牛,归还百姓,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抢掠行径。

抗战胜利后,他率部南下豫东,建立根据地,后加入中原军区。在中原突围这场险恶战役中,他率领的团队五次担任前卫,五次担当后卫,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立下了赫赫战功。

六、 从地上打到天上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事正酣,已在陆军征战多年的王定烈接到紧急调令,奉命组建空军航空兵第二十三师。这意味着他将告别熟悉的陆地战场,迈向全新的空天领域。

他立即奔赴南昌,投入紧张的组建工作。汇聚而来的两千多名骨干均来自陆军,是冲锋陷阵的英雄好汉,却对飞机极为陌生。王定烈深感责任重大,他渴望早日建成一支强大的空军,让战士们插上翅膀,保卫祖国领空。

同年10月,在京开会期间,他有幸与政委魏国运一起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和教员。在朱德简朴的寓所,他们聆听总司令谈及历史教训,语重心长地指出正确路线的重要性。

当晚的舞会上,教员亲切询问了他的年龄、籍贯和革命经历,特别关心他是否学过飞行,并鼓励他们这些“老兵”要勇于面对“新问题”,做攻克难关的“有心人”。这次会见,极大地鼓舞了他建设强大空军的信心和决心。

1952年,他调任航空兵第十八师师长,率部入朝参战。在数月轮战中,他指挥部队出色完成任务,击落敌机,积累了宝贵的现代空战指挥经验,为部队日后战斗力的提升和国土防空作战奠定了基础。

此后,他历任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军委空军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职,为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科研装备发展呕心沥血。1985年退居二线,1988年获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4年11月18日,96岁高龄的王定烈将军安详离世。

结语

王定烈将军的一生,是一部忠诚、勇敢与奉献的史诗。

从草鞋少年到空军将领,历经炼狱长征、悲壮西征、烽火抗日、解放硝烟与空军初创,九死一生而信念弥坚。腰间那颗停留了16年的子弹,是他戎马生涯最独特的勋章;而那双穿了八十多年的草鞋,则是他永不褪色的本色见证。他是一位真正的传奇将军,他的精神与故事,将长留天地,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