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人脚一双,这款“老祖宗严选”可太暖和了!你的鞋柜里有吗

发布时间:2025-11-14 19:38  浏览量:1

"

今年下半年的首场寒潮将至,又到了购置过冬装备的时候,不少人的购物车里应该早早躺好了羽绒服、雪地靴等必备的过冬神器。

而在上个世纪,杭州伢儿的衣柜里可没有这些洋翻的玩意儿,身上一件丝棉壳,脚下一双布鞋,就能暖到心窝里…

"

立冬,过去在我的老家淳安已是夜有寒风晨有霜了。乡人开始围炉取暖,纳鞋补衣,坐论今古,脚下火炉二三个番薯煨着,话里有清香,静里寿延长。

庞余亮在散文《立冬:布鞋的恩情》里写道:“(做)布鞋实在太费力气了,纳鞋底的母亲要在油灯下熬多少个茫茫黑夜啊。”

往年,家乡人脚上经年累月穿的是布鞋,一入冬,家乡女子就在油灯(后来有了电灯但灯光昏暗)下为家人纳起一双又一双的布鞋。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女子,一懂事,母亲就教她们做布鞋。从这以后,她们那双灵巧的手就没得歇了,上辈人穿的布鞋做完了,交接着做哥哥弟弟的,一直做到她出嫁。出嫁了,又做起夫家人的布鞋,公公、婆婆、儿子和女儿,一双又一双的布鞋,用她们那双柔嫩而慢慢变粗糙的手做出来,给家人铺出一条软绵而结实的路。而她们呢,从一头黄毛做到一顶秀发再做到白发苍苍,慢慢地在一针一线中老去。

女大十八变,去年还是黄毛丫头,今年却已亭亭玉立。成年的女子,如花似蜜,引来同村后生的追逐,她家的火炉边经常有年轻后生,话语天花乱坠,木炭一跳锅(铁铸容器)一跳锅地补添。某一天,这家姑娘有了“农家”(对象),在等待出嫁的忐忑中,开始为对象做布鞋,她满怀喜悦地做,心甘如饴地做。

摄影/卡斯lv

家乡女子做布鞋,先熬上一瓷缸麦粉糊,再在“鞋垫板”(一种用来粘叠碎布的长方形木板)上“填鞋底”,涂一层麦粉糊,填上一块碎布,一层一层填,填到半寸厚左右,粘上一整块的白布做面子。填好鞋底,用“鞋叠板”压住,再压上一些重物,石头呀,瓷瓮呀,木桶呀,压它几天,鞋底压结实了,第一道工序完成。

纳鞋底,女子们在干净的鞋底上,描上穿鞋人脚印子,动手纳起来。一针又一针,手艺好的女子纳出的鞋底针脚均匀密麻,坚硬而结实。纳好了鞋底,缝鞋面,鞋面有圆口的,有方口的,后来还进步到了松紧口的。鞋面上好后,用“鞋排针”(鞋楦)把鞋子撑一撑,不硌脚。

我一位堂姑母,二十岁那年和邻村的一名男青年谈对象,见面后钟情于对方。姑母是聪明人,谈了三个月左右的对象,瞄了眼男青年的脚,给男青年做了双布鞋,那布鞋穿在男青年脚上,像贴在脚上一样。半年后,男青年进县城茶厂当了工人,两个月后,收到男青年一封分手信和那双布鞋,姑母傻了,一双黑亮灵动的眼睛静如死水。一段时间后,姑母突然醒悟,跑到灶间,拿起切菜刀“嚓嚓嚓嚓”把那双布鞋剁得布片飞扬。围炉纳鞋,纳出了一段悲情。

图片/上城发布

立冬需进补,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饮膳正要》介绍“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立冬过后天气寒冷,饮食要温补,应该多吃一些滋阴养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黍米饭、黍米粥、牛羊肉等。

一个又一个立冬过去了,家乡女子围炉纳鞋的场景也不见了。如今的冬天,似乎并不那么漫长,就是漫长,也有羽绒衣、保暖鞋来陪伴,生活温暖,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