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教育部新规:教师这5件事可直接拒,不担责还受政策护着

发布时间:2025-11-18 07:55  浏览量:1

2025年9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教师权益 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这份新规从发布当天起正式施行,专门解决教师工作中“不敢拒绝额外任务”的痛点。过去很多教师明明觉得任务不合理,却怕影响考核、得罪同事只能硬扛,现在有了明确政策依据,5类事能直接说“不”,不用担任何责任。

之前不少教师都被安排过催缴费用的活儿,比如学生的教辅资料费、校园活动报名费,甚至还有些和教学无关的商业项目收费。教师夹在中间特别为难,不催怕学校说“不配合工作”,催了又怕家长误会是自己从中获利。现在新规把权责划得很清:这类代收费、催缴费的事,本来就该学校财务或专门后勤部门负责,教师完全能拒绝,不用再做这个“夹心层”。

课后服务结束后,很多教师还得被迫留堂,要么帮学生补未完成的作业,要么替其他请假的老师看班,经常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连陪孩子吃饭、辅导自家孩子作业的时间都没有。新规实施后,这种情况有了明确约束:课后服务时间之外,没经过教师本人同意,学校不能强制安排加班或派非教学任务,教师拒绝后不会被批评、扣绩效,终于能按时下班回归家庭。

还有个让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统计各种和教学无关的信息。比如让教师登记学生家庭月收入、家长职务,甚至帮社区统计辖区内学生的疫苗接种情况,有些信息明显涉及家庭隐私。教师不想统计又怕影响学校和外部单位的合作,只能硬着头皮做。现在新规明确:这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信息采集任务,教师有权拒绝,学校不能把这些“额外活”强加给教师。

逢年过节或学校搞大型活动时,有些教师会被要求参与商业推广,比如帮某品牌学习用品写推荐文案、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机构举办的“作文比赛”,甚至要动员家长购买指定产品。以前教师只能违心配合,怕被说“不支持学校工作”。现在新规把边界划得很清楚:只要是和教学无关的商业推广、盈利性活动,教师都能直接拒绝,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另外,有些学校让教师承担超出职责范围的安保工作,比如放学后在学校周边路口“站岗”疏导交通、夜间在校园巡逻,甚至要处理校外人员进校园引发的纠纷。教师本职是教学,既没有专业的安保技能,也没接受过应急处理培训,做这些事不仅力不从心,还可能面临安全风险。现在新规明确:这类安保任务教师可拒绝,学校需安排专业安保人员负责。

除了明确这5类可拒绝的事项,新规还细化了权益保障措施。比如学校要是强制教师做这些事,教师可直接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教育部门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给出书面处理结果;要是因为拒绝额外任务被学校扣绩效、影响职称评定,教师还能申请复核,确保权益不受损。这些条款让教师拒绝时更有“底气”,不用再担心被“穿小鞋”。

更重要的是,新规特别强调“保障教师教学核心时间”,要求学校减少非教学类会议、报表填报,确保教师每周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研究教学方法的时间不少于40小时。以前很多教师被杂事缠身,一周下来连完整备课的时间都没有,现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既能提升教学质量,也能让教师从“杂事堆”里解脱出来,找回职业成就感。

其实这份新规不只是给教师“减负”,更是在优化整个教育生态。过去教师被大量非教学任务分散精力,家长也担心教师没时间关注自家孩子的学习;现在明确教师职责边界,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既能让教师工作更顺心,也能让家长更放心,形成“教师专心教、学生用心学”的良性循环。

从政策落实角度看,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对辖区内所有学校的专项排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强制教师承担额外任务”的情况,对违规学校责令整改。同时鼓励家长、学生参与监督,要是发现学校违规,可通过教育部门官网的“教师权益保障通道”反馈,多方面一起推动新规落地。

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调整工作安排,比如不再让教师催缴费用、课后服务结束后及时放行教师。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落实进度可能不一样,还需要更多人关注。那么,你身边的教师有没有被安排过不合理的额外任务?新规实施后,这些情况有没有改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想法,一起关注教师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