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都看不下去了!春招来7000家央国企,但门槛让大学生面露无奈
发布时间:2024-10-27 19:12 浏览量:17
2024年春招开始后,毕业生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就业难问题,体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7000多家央国企的极高要求下,不少大学生无奈摇头笑道:“企业招聘想要的究竟是多厉害的神仙?”
究竟是多严格的招聘要求,使名校学生纷纷被劝退?
“毕业及失业?”
在近几年各大媒体对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自己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的比例是极高的,甚至其中还包含着很多在外人看来“光环加身”的名校学生。
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悲观?
此次的春招就能够给大家见出分晓。
在今年的春招中,7000多家央国企发布的基础岗位,竟然都要求硕士或者博士起步,而且就算有开放本科投放简历的岗位,也都有附上至少是985、211高校的要求。
这不仅让各大高校本科应届生望而却步,而且也在无形中深刻打击了他们。
毕竟连进入的门槛都没有摸着就已经与它无缘了。
所以,很多本科大学生不甘心,又决心考研,打算在几年后拿下研究生这一“入场券”。
于是考研大军的压力和研究生毕业就业的问题也纷纷席卷而来,剩下的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卷”学历。
可去年令人哗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招聘事件,已经给我们深刻地敲响了警钟。
原因是在去年秋招中,中石油发布了一个招聘的要求:除了实习生以外的基本所有职位都要求硕士、博士。
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是,仅仅一个平平无奇的行政岗位就引得无数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折腰”。
所以,单是这一个岗位的职位,统计之下有接近500大学生参与,进行了20轮的面试和选拔才择优出最终的人选。
作为我国特大型央国企,要求选拔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更别说普通高校出来的大学生了,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神仙打架”。
在当下这个一提到大学生就会联想到“廉价劳动力”的时代。
我不禁回想起十几年前,那个大学生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最有未来的一群人。
为什么会如此不一样呢?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制度1980年刚刚恢复。
在那个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一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人,是能被大家另眼相看、光宗耀祖的人。
大学生三个字在那时候如金子般闪闪发光,到哪里都是被重视的人才。
更不用说国家当时对于大学生的优待,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国家企业,不需要太过于焦灼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就业问题。
在1980年,我国高考制度刚恢复后不久,陈生凭借自己聪慧和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
借着乡亲们走出大山的陈生没有忘记感恩。
在大学毕业,出来创业后的2018年,他为村里258户乡亲,一户一套建了大别墅。
在那个一切欣欣向荣的年代,只要你积极上进、有学识有远见,一切机会都会向你伸出欢迎的双手。
而反观我们当下社会情况,不仅仅是大学生数量开始“泛滥”、创业风口越来越难把握。
而且央国企私企也开始不断拔高自己招聘的要求和门槛,使得就业季越来越令毕业学生们发指和焦虑。
尤其是当考研浪潮开始涌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出来就职,使得本科毕业生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高校扩招学生“泛滥”
在仅仅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大学生数量就足足翻了十几倍。
这一信息在隐隐道出,社会对于人才的供需比重很可能失衡。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来看,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1千万,预计到今年毕业季时,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
毋庸置疑的是,应届大学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使得大学生这个身份的人群不再具有稀缺性。
但是这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大学的扩张招生。
甚至可以说,只要你想上大学,只要交够钱,就可以上一个初级学院,读一个听起来好听的本科。
这也使得本科水分越来越大,根据2023年的数据来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078万,本科录取率大约是41%,但是总体的录取率却接近了87%。
上大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都觉得必要的过程了,不是本科,也要上个本科,再不济专科也要上。
于是乎,每逢毕业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流入市场,而大学生不值钱这个说法也就广为流传起来了。
但事实上,大学生真的就不重要了吗?
实际上,当下很多企业还是非常欢迎本科毕业生的大学生的,只是对于不同情况的职业,有不同的专业要求。
只不过随着人才供应源源不断的增多,为了择优录取,除了央国企越来越高的门槛。
更多私企也开始提高自己招聘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越来越多,但工资却不见长”。
过去人们还常说技多不压身,而如今很多企业只会“给你一份的钱,却让你干三份的活”。
资本不断恶性压榨,大厂的螺丝钉内卷,都使得千千万万的大学生还未踏出校园,就已经对未来工作闻风丧胆。
如何从当下的就业难中突出重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
很多大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觉得明明已经是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了,为什么还面临如此多的困境?
其实这是他们还处于十多年前对于大学生的惯性认知,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寒窗苦读二十多年出来好不容易打算在社会中大展拳脚。
却发现企业只需要一个能勤勤恳恳完成任务的打工人,而不是特立独行的鸿鹄。
对于他们来说,你不做有的是人做,于是乎,这也给一些黑心企业欺压压榨员工的借口。
大学生的遍地开花,一方面是使得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我们国民素质的极大提高,至少是从我们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开始。
而这也是我们社会从高速度过渡到高质量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
我们也会慢慢的从学历至上的状元社会,到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状元。
在人口出生率极速下降,人口数量增长逐渐放缓甚至呈负增长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观念将趋于平等,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参与。
所以还有一种尖锐的声音质疑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挑挑拣拣的娇气,说大学生流水工嫌累,基本工嫌低。
但这正是当下大学生们陷入的“文凭困境”。
甚至还有人说,如果我没读过大学,我会开开心心的去螺丝厂拧螺丝,去面包房烤面包。
但是现在我辛苦读了四年出来,去企业够不着门槛,去工厂觉得浪费这文凭。
就正如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一般,大学生们何尝又不是脱不下长衫的千千万万的孔乙己中的一员呢?
多年如一日的流水线工厂虽然工资上可观,但是大学生会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甚至是说出去没面子的工作,因为这张本科文凭已经成为了禁锢。
“我本可以”四个字将大学生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描绘得鞭挞入理。
面对当下如此恶劣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要明白对于自身不同的情况,不仅要修炼好能够去社会闯荡的本领,还要做好能够随时放下“孔乙己长衫”的准备。
当大学生成为常态,那么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只是时代车轮的必然趋势,我们个人能做的只是在激荡水波下,如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和自洽。
因为工作虽然是人生很大的一部分,但是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
我们要把握住分寸光阴,提升自己,尽自己最大力地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鸿鹄抱负。
结语
今年春招的要求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虽然是个对社会残酷地揭露,但是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选择。
有差距,大学生可以选择向“上岸”努力,也可以换个适合自己竞争的赛道,不要单单被一时的失败吓倒,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培养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