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嫌妻子干活没质量,鞋子直接丢洗衣机:家里缝缝补补活全靠我
发布时间:2024-06-03 07:59 浏览量:12
说起家里的父母,小芳就觉得很头疼,最近一个月,父母又开始闹矛盾了。
两人互不搭理,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把对方当成空气。
吃饭也分开吃,母亲做好了饭菜,不叫父亲过去一起吃。
父亲那边也是,他自己做饭自己吃。
作为女儿,她当然不愿意看到父母闹得那么僵,都一起生活几十年了,双方都没有原则性问题,只需要好好沟通解决困难就是了。
其实,父母之间发生的所谓矛盾,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他们不愿意沟通。
因此,她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他们不好好过日子,她没法安心上班挣钱。
一有些小事,和母亲吵架了,父亲就给她或者姐姐打电话。
她和姐姐工作都比较忙,且都成了家,还生了小孩。
除了上班,她得兼顾照顾孩子,就希望父母这边能够相互包容,不要动不动就吵架。
每次接到父亲的电话,她会尽快抽时间赶回家里,劝完母亲,又劝父亲,搞得自己一身疲惫。
她心里感到无奈,又感到心疼。
前几天,父亲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全程吐槽他和母亲发生的矛盾,足足打了五十分钟的电话。
劝了父亲很多话,可他老人家还是纠结那些小事走不出来。
眼下,她还是专门请假过娘家的。
由于不放心父母,她和姐姐一起给娘家装了监控器。
一边说,小芳一边抹了一把眼泪,父母的状态让她不得不担忧。
为了帮助小芳处理家庭矛盾,调解团队跟随小芳来到了娘家,见到了她的父亲老杜,还有她的母亲杨老太太。
看到调解员来了,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老杜一脸愁容,唉声叹气。
老杜说,他和妻子越过越糟糕,两人虽是夫妻,但相处模式像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说到这,老杜似乎不想说这些家里的事了,闭上了嘴巴。
调解员追问,这是为啥?
再怎么说,他们两个老人是几十年的老夫妻了,且不说别的,起码有亲情存在啊!
面对调解员的追问,老杜再次开口,不是说老夫老妻就感情基础深厚了。
有时候,亲情与相处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要是双方合不来,相处的时间再久,聊天也聊不到一起去。
反而是,一言不合就起口角争执,争执多了,人心就会很累。
他与妻子显然是性格方面有冲突,很难合得来,三观不同,话不投机半句多。
说得越多,错得越多,还不如不和妻子聊天了。
很多时候,他们的对话像是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各说各的。
而他也不太擅长和人有效沟通,因此只要一说话,两人意见很快就产生分歧。
妻子这人,她说话又爱呛人,也就是习惯性反驳别人的话,一听到她抬杠,他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
原本,好好的一件事,和她说了,准能变成坏事。
商量不来,分享也行不通。
前阵子,他看着家里的菜地空下来了,想到妻子有说过要准备种点芝麻,天气不错,打算第二天上午就去地里,把地给锄一锄,松松土。
他人没去,妻子倒是先给他安排上了,说他要是去了,就把地里的土好好给她翻一翻,再撒撒种子,再浇个水。
在他看来,一个上午能锄完土就不错了,没法撒种子,没法浇水。
他一个人能力有限,干活比较慢,做不到一次性将活全部给做完。
除非妻子和他一起去地里,两人一起的话,效率就高多了。
妻子直接和他说,第二天上午,她不能去地里,早跟其他人约好了,要去人家家里压面皮。
放下这句话,她就没再说什么了,做自己的事去了。
他问她第二天下午怎么安排,她也不搭理他。
人家不说话,他自是不热脸贴冷屁股,也学着她不搭理人,谁怕谁呢!
到了第二天,他看到她压面皮去了,有点犹豫到底要不要去地里?
妻子给他安排的活太多了,想着他一个人没法做,索性就不去了。
在家待着几个小时,吃了中午饭,他就出门找人打麻将去了。
到了下午四点多,不知道妻子从谁口中得知他的去向,黑着脸骑个电动车找上了他。
亲眼看到他跟人打麻将,妻子生气了,隔着窗户在外边骂他,吵吵闹闹,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害得他在别人面前丢了脸,抬不起头。
他觉得特别憋屈,不过是打个麻将,至于闹得那么厉害吗!
她不要面子,他还要面子呢!
在那么多人面前责骂他,就是不知分寸,不尊重他这个丈夫。
有啥事,非得在这种场合说吗!
等回了家,关上门,他们啥话都能说。
她几十岁的人了,还跟小孩子一样幼稚,嘴上不停唠叨,地里的活为啥不做,她忙了那么久,他倒好,跑这边打麻将享乐来了。
一听她说地里的活,他更是觉得很离谱,他之前问她下午怎么安排,她一声不吭,把人当空气。
谁知道她心里怎么想的,又不是她肚子里的蛔虫。
不知者无罪,他又不知道她计划下午去地里干活,咋能怪他享乐呢!
他甚至以为,她压面皮回家,也就不出门了。
可是,她完全听不进他的话,仍旧说地里的活。
既然她不给他面子,那他也不给她面子,就回骂过去,又说地里的活,就算他能做,他也不想做,能拿他怎样。
他不是倒插门的女婿,又没嫁到妻子家,妻子不该拿他当上门女婿使唤,他不是妻子想骂就能骂的人。
他们地位平等,大家都是本地人,没有谁比谁高贵。
她要是想去地里,那就一个人去好了。
说了这些气话,妻子听了后,吵得更凶了。
接着,他一个人回了家,妻子和他赌气,一个人跑去地里干活。
如果妻子没有跑过去骂他,而是好好说话,他会和她一起去地里。
莫名其妙被骂了一顿,颜面扫地,妻子让他失去了一个男人该有的威信,他要是再和她去地里,以后妻子会肆无忌惮欺负他。
杨老太说,她那天很生气,压面皮回家后,没看到他人。
等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看到他人,心里非常烦躁,地里的活,等着他们去做啊!
接着,她从别人口中得知丈夫打麻将去了,顿时火冒三丈,就怒气冲冲找他去了。
他不认错就算了,还说得很轻松,她忍无可忍只能开骂。
被她骂了后,他依旧没有认错的态度,还说难听的话刺她。
这种情况,她相信没人能够心平气和说话。
和他吵了一架,她因惦记地里的活,就一个人过去了。
而他,还真的没有跟过去,让她心里很不好受,生气归生气,家里的活总得做。
要是她也跟他一样,一生气就不干活了,家里的地估计成了长满野草的荒地了。
就这样,她一个人从四点多做到天黑,回到家已经七点多了。
她本就身体就不太好,累了一天,感觉身体又变差了。
身上的衣服被汗水弄湿了,头上也流了很多汗,头发粘粘的。
她要是想喝口汤,还得自己去厨房做,这让她原本平息的怒火再次燃烧。
他真的一点反省的意识都没有,不去地里,起码把饭菜给做好。
要是她回家能直接吃上饭,哪怕只是喝一碗汤,也是好的。
越想越生气,她干脆也不做饭了,看他动不动?
然后,他去厨房熬了小米粥,弄好后,给她端来了一碗,还算有点良心。
吃完小米粥,她抓紧时间去洗澡,洗头发,吹干后就躺床上休息了。
虽然她吃到了小米粥,但他们也还是在赌气,依旧不想和对方说话。
调解员认为,这本是很小的一件事,完全可以避免矛盾的发生,只是他们没有好好沟通。
老太太应该和老杜说清楚,而不是到了下午,只是一股劲在家里等着,却不打电话告诉老杜要去地里干活。
她不说,人家肯定不知道啊!
老杜也有做错,看到妻子去了地里,活也多,他应该暂时放下心结,跟着妻子一起过去。
人家身体不好,要是累出个新毛病来,后悔的还是老杜。
他们这样互不退让,相互攻击,家里的矛盾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适当的相互包容与配合,家很快就能变得和睦起来。
杨老太继续说,她吵架也吵不过他,他那人会找借口,她直肠子一个,不会说漂亮的话。
她没有吵架的本事。
何况,她身体不好,更不敢和他吵太多,只能减少和他说话,尽量不让他气到自己。
和他过了几十年的日子,不代表他们感情好,只不过为了两女儿在坚持,不想让女儿操心。
可以这么说,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和睦过,年轻开始就有矛盾。
她干活快,他干活慢,她没有嫌弃他就算了,他倒是反过来嫌弃她。
一个丈夫嫌弃她这个妻子干活没质量。
他得意的说,干得快有啥用,她又没做好,活还是得做得精细一些,那才叫真正的干活。
地里的活,不过就是除草,锄地,种玉米,种麦子,收玉米,收麦子,还有后续的处理工作。
这些活,只要干完就好了,压根不需要管精细不精细。
难不成,她掰玉米还得时刻注意,玉米掰得漂亮不漂亮?
说真的,干农活谁会在意这些啊!
要真是在意这些小细节,地里的活不知道要干到猴年马月。
整天强调干活质量,她都不知道他到底咋想的。
老杜解释说,他没有要求妻子在干农活方面细致,也承认她干农活很有效率。
同样的时间,她掰三个玉米,他只能掰两个玉米。
他佩服她手脚麻利,只是家里的家务活,比不得地里的农活,他和她说干活质量,针对的是家里的家务活。
比如,家里的地板,要拖得干净一些,洗衣服得注意把内衣裤和其他衣服分开洗。
这些活,都得注重质量,她草率处理了,但没有弄干净,有啥用啊!
这干活质量都不行,等于白干。
然而,妻子就是不以为然,他说了也不听,还认为他嫌弃她。
几十年了,妻子依旧是粗枝大叶。
按说,女人本该比男人细致一些,但他们家反过来了,妻子像个男人,他倒是像个女人,角色互换了。
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妻子将鞋子直接丢洗衣机,这种行为,是不注重卫生的体现。
鞋子脏得很,她拿到洗衣机去洗,合适吗!
家里的东西,妻子老是乱放,内裤袜子放一堆,看着就不卫生。
如果妻子不改掉这种粗枝大叶的毛病,家里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几十年,他一直操心着家里的家务活,不放心让妻子做这些事,家务活一直是由他来做。
就连家里的那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也是全靠他来负责。
他不是计较做了这些事,只是希望妻子能够注意一些。
不管做事还是待人接物,都得多用点心思,不能太直接,不能只追求速度。
每次一说,她就反驳他,态度特别强势。
听到丈夫这么说,老太太不想调解了,过不下就算了,她就是拿鞋子扔洗衣机了。
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大事,他叽叽歪歪那么多干啥呢!
这时,老杜的大女儿小娟闻讯赶到现场,她说父母的状态,也是让她担心不已。
两人明明没啥大问题,却动不动就吵架,她和妹妹都没法安心做事了。
其实,他们两个都有优点,母亲擅长干地里的活,父亲擅长干家务那些细活。
两人互补,相互包容一下就好了,但两人谁都不服谁,都不愿意先低头。
听到大女儿这么说,老杜和杨老太都没有说话。
趁着这个机会,调解员再次劝两位老人,分别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两个女儿也努力劝他们。
终于,双方态度软下来,双方愿意各让一步,多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别人的同时,也看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