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小学校的三种劳动:义务劳动、支农劳动和勤工俭学劳动

发布时间:2024-12-03 01:51  浏览量:8

60年代以至七十年代,城关小学的学生经常要参加义务劳动,农忙时节要参加支农劳动,在学校里还有勤工俭学劳动。

参加义务劳动主要是哪里修路,哪里基建挖土,学校要组织学生帮忙运土渣子。记得我刚从城市学校转到山区的城关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劳动因为泥泞要脱掉鞋袜,同学们都嘲笑我脚白,我就用稀泥把脚面抹上稀泥。城关小学的同学们喜欢打赤脚上学,脚晒得黑,而城市学校没人打赤脚。后来我也经常打赤脚上学,脚也晒黑了,从此大家没区别了。

支农劳动有割麦子、挖红薯,低年级学生一般就近参加劳动,高年级和初中生有时会较远距离参加劳动,和公社社员同吃住。七十年代初我读小学校办的初中班【註1】就是住社员家里,我们全体男生一个帕子洗一盆洗脸水,过集体生活,很有意义。

勤工俭学也是城关小学校的特点之一。六十年代水泥金贵稀缺,学校里的路和操场用三合土修建。三合土由碎砖瓦颗粒、石灰和沙子组成,学生们要去收集砖瓦,然后敲碎了备用,经过很长时间终于收集够了砖瓦并敲碎了,就可以砍三合土了。砍三合土就是在地基上铺上砖瓦颗粒、石灰和沙子,泼上水再用棒槌拍打,这个过程一般请熟练工人进行。三合土基本铺好后,学生们又可出动了,用鹅卵石在地面上摩擦,让三合土发亮。真是人多力量大,很快整个路面和操场光亮如镜大功告成,学生们感觉很有成就感。

六七十年代学校通过这三种劳动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爱劳动的品德和动手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註1】: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有的地方中学校还没复课,不少小学校开办了初中班,所以小学里也有就读的初中学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