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迷信“地理简单”了,这门学科太会玩套路了
发布时间:2024-12-04 20:56 浏览量:6
选课这件事,就像买鞋,光看漂亮不行,得试穿,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有些学生选物化地,起初感觉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穿着轻便舒适,可一旦到了高二,鞋底却开始硌脚,这时候,后悔的声音便此起彼伏。
很多学生选择物化地,初衷无非是听信了“赋分优势”、“中等生福音”这些流行说法。
但实际操作中,问题多如牛毛。
这里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讲,剖开物化地背后“真相”,也许能让你更加清醒地理解。
有个学生,听说物化地竞争小,选课时胸有成竹:“咱目标是C位出道,不跟尖子班硬刚!”
结果一进教室,发现班里卧虎藏龙:前排的,地理地图画得像艺术展品;后排的,地理题目讲得像科普主播。
可惜大部分人,连课堂笔记都懒得写——还有同学正堂而皇之地用地理课时间补生物卷子!
老师讲课呢,耐心是有,但人家把重点全盯在“咱班后10名也得过线”上了。
到了月考,这位同学蒙圈了:地图题才刚蒙完,综合题考查的气候模型已经改编得像谜语。
他开始怀念那些生物课讨论实验步骤的学霸氛围,后悔得心堵:
“人家是比赛冲刺,我这是陪跑散步啊!”
一位地理学渣,选课时自信爆棚:“地理简单,初中背会几个山川湖泊就全对,高中还能有啥出息?”
前半年确实如此,题目看起来明明白白,分数也让人满意。
直到第二学期,某次周测,出现了一道“某地某时某风”的气候题,他从春风到台风,从平原风到季风,答案写了半页纸,最终发现分数旁边批了个醒目的零。
老师解释得痛心疾首:“你都写跑题了,这是考全球风带分布。”他这才发现,高中地理变了,跟以前“死记硬背一条龙”不同,现在需要又会计算、又会分析,还得有侦探破案的思维。
再看看别人家的答案,那清晰的逻辑图表,简直是地理版“数理化”。
“原来,高一的地理是小甜饼,高二就是锯齿饼啊。”
后来在我面前,他曾经这样总结道。
比如有个同学,选课前查了许多资料,物化地的“专业覆盖率高”让他信心十足:“这就是‘全场通用券’嘛,毕业填志愿也不受限制。”
结果到了高三,老师突然提醒:“你想学医学?那你选错了,得物化生。”
“什么?!那学法律呢?”
老师叹气摇头:“也不行,很多法学专业对地理也没要求。”
他去翻了大学招生简章,才发现这“覆盖率”指的只是工科和部分农学,医学、公安学、教育学这些热门专业根本碰不了。
他一边删掉自己“医生梦”的文件夹,一边懊悔:
“这就好比用榔头砸钉子才发现,自己其实需要一把螺丝刀啊!”
后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后悔当结论,不去思考方法。
选物化地的关键,不是它本身有多好,而是你对它有多少了解、付出多少努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什么程度。
1. 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对地理没有基本的热爱,还是趁早放弃。地理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和探索欲,这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的动力。
2. 知难度:
高中地理的难度不容低估,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总结能力。选课前,可以多做些高二高三的典型题,看看能否适应这种学科逻辑。
3. 定方向:
提前了解报考专业对选科的具体要求,避免在志愿填报时掉链子。目标清晰了,再反推回来选课,才能做到稳中求胜。
由此可见,选课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每一阶段都需要你持续投入,而不是随波逐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毕竟,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得笃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