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胶东小村的编鞋高手,一双蒲窝子如何‘踢’出大市场?

发布时间:2025-03-12 12:48  浏览量:13

在烟台招远的大秦家镇,有个苇都解家村,名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片土地好奇的大门。

图1:偶遇陈大姐

初听这名字,我暗自琢磨,“解家村”想必是因解姓人家聚居得名,那“苇都”呢?难道这里曾是芦苇的天堂,风吹过时,苇浪起伏,宛如绿色的海洋?

直到查阅招远县志,我才知晓,“苇都”原来是一条河的名字。想来也合理,胶东农村向来是依水而生,有河流的地方,就有芦苇扎根生长,它们是乡村忠实的守望者。

这条苇都河就像一条纽带,把周边的村庄串联起来,它们都以“苇都”为名,就像招远张画山周边的王家、孙家、张家、刘家,都被打上了张画山的烙印。

图2:陈姐这手艺

我和陈桂云大姐的缘分,起始于一次偶然的打工经历。那时,我们一起共事了不到一个月,她的热情、爽朗,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瞬间驱散了打工的疲惫与陌生。分别时,我们互留了微信,后来各自忙碌,联系渐渐少了。

时光匆匆,2025年新年,招远广场上的海洋大集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年货的香气,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

我被一个摆满柳编和手工艺品的摊位吸引,那些精美的物件就像有魔力一般,把我拉了过去。走近一看,一位大姐正热情洋溢地给一位大哥介绍大秦家转山堡的簸箕手编。

图3:蒲窝子

她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讲解时的手势灵动而自信,那娴熟的样子,仿佛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她得意的孩子。我觉得她有点眼熟,可又不敢相认。直到她偶尔一笑,露出的爽朗劲儿,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陈姐。

我有些不确定地掏出手机,翻出微信里陈姐的照片对比,又看看眼前的大姐。这时,陈姐也注意到了我,她愣了一下,显然也没认出我。回家后,我翻看陈姐的微信空间,竟看到招远融媒对她的采访,这才惊觉,原来这位熟悉又陌生的大姐,已然成了传统手工领域的达人。

图4:精致

陈姐拿手的要数编蒲窝子,这“蒲窝子”是招远方言,在招远南乡又叫“蒲拉窝子”,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因为它的鞋型宽宽大大,穿在脚上,就像两只小船,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温暖。

来找陈姐定做蒲窝子的人可不少,有一群是收藏爱好者,对他们来说,这蒲窝子不只是一双鞋,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特殊记忆的载体,每一针每一线,都编织着岁月的痕迹。

还有一群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对蒲窝子情有独钟,亲切地称它为“会呼吸的鞋”。特别是那些汗脚爱出汗的人,在蒲窝子里垫上玉米皮,能从春天一直穿到秋天,既透气又舒适,仿佛是与大地亲密的接触。

图5:手编展示

制作蒲窝子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胶东农村河流里常见的蒲棒,也就是香蒲的叶片。

小时候,村里的孩子调皮捣蛋,磕磕碰碰是常事,一旦手脚出血,家里的老人总会不慌不忙地从蒲棒上揪下一些茸毛,轻轻按在伤口上,血很快就止住了。这蒲棒成熟的果穗,形状酷似蜡烛,所以也被叫做水蜡烛。

等到水蜡烛的叶片长得高大饱满,人们就把它收回来,晒干后用来编织蒲草鞋,也就是招远人口中的“蒲窝子”。

图6:手工展示

不过,用蒲草编的鞋制作成本高,在过去,一般只有家境稍好的人家才舍得做。在艰苦的岁月里,农家人更多是用自家的苞米皮,一层一层铺平、叠好,再编织起来,虽然简陋,却也饱含着生活的智慧与对温暖的渴望。

我出生于1975年,小时候没机会穿上蒲窝子,只是听老人们讲过。据说因为蒲窝子是草编的,容易进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家人想出了不少办法。

有人从浇地的水管子上剪下胶皮,沾在鞋底;也有人觉得胶皮容易打滑,就缝上一层猪皮,这样更合脚;还有人在鞋底镶上薄木板,走路时,木板敲击地面,发出“嘎哒嘎哒”的声音,于是这蒲窝子又多了个有趣的名字——“嘎达子”。

图7:柳编花篮

而在龙口,老乡们叫它“草武篓子”。这些名字,就像乡村生活的注脚,朴实又生动,一听就知道是用大自然的材料做成的鞋。

在招远南乡方言里,“蒲拉窝子”还有另一层意思,如果形容一个人做事不干脆、不利索,就会说“你是普普拉拉的,邋里邋遢的”,一个名字,两种含义,也算是乡村文化的有趣之处。

陈姐编的蒲窝子如此受欢迎,背后有着深厚的渊源。原来,她婆家在大秦家街道解家村,娘家是大秦家小转山堡的,娘家哥哥陈学增还是烟台柳编传承人。

图8:这手艺,绝了

陈姐从小在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里长大,看着长辈们在地窨子里忙碌地编织各种柳编,那些精美的作品在她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耳濡目染之下,她练就了一双巧手,不光编蒲窝子是一绝,编起柳编葫芦来也是妙手生花,每一个葫芦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带着独特的韵味。

曾经,陈姐只是偶尔外出打工,如今,她全身心投入到手编行业中。她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不少大学生也慕名而来,向她学习这门传统手艺。

图9:柳编葫芦

在陈姐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小人物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与热爱,她用双手编织着生活的美好,也传承着乡村的文化记忆,让那些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