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农村老物件,见过5个正常,就连六十岁农村老人也认不全

发布时间:2025-03-29 23:03  浏览量:6

探秘农村老物件:藏在岁月里的智慧宝藏

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好多以前常见的东西都慢慢不见了。就说农村那些老物件吧,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可现在却慢慢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们可不只是些旧东西,每一件都带着过去的影子,藏着咱老祖宗的聪明才智,也装着好多温暖又实在的回忆。今天,咱就一起来揭开十八种农村老物件的神秘面纱,看看它们背后都有啥故事。

老物件里的生活智慧

过去条件不好,农村里这些老物件,可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生活需要做出来的,每一件都透着咱先人的巧思。就拿挂钩来说,这东西个头不大,看着也不咋起眼,可在过去铁工具少的时候,用处可大了去了!它大多是用特别结实、耐用的茶油树做成的。把它往扁担上一挂,不管是去挑水,还是上山砍柴,挂上东西后,走路轻松不说,还不容易磕着碰着人。在那些山区,人们上山拾柴、割草的时候,拿根绳子,一头拴上挂钩,用力一捆,柴草就能轻轻松松被绑好带走,干活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再看看鞋撑,这小玩意儿看着不起眼,作用可不小。它和新鞋里用来防挤压的纸团、泡沫鞋撑的作用一模一样。当我们有不穿的皮鞋要放起来的时候,用鞋撑把皮鞋撑起来,再放进鞋盒或者鞋柜,这样皮鞋放久了也不会变形,不会出现歪扭、翘边、收缩这些情况。要是买高档皮鞋,厂家有时候还会很贴心地送一套鞋撑呢。

还有章盒,以前,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章,领工资、去银行办事、到邮局取包裹,都得盖章才行。人们会去刻字社刻私人印章,刻字社一般都会给配个大小合适的私印盒,有木头做的,也有牛角做的,带着方便。大家都特别看重自己的私章,还会专门做个木匣子把它收起来,只有要用的时候才拿出来,可见对私章有多宝贝。

老物件见证的烟火日常

这些老物件,也是农村日常生活的好见证。就说鳌子吧,这是专门用来烙饼的工具,有平底的,也有弧形底的。平底的用来烙普通的饼,弧形底的烙煎饼那叫一个绝。河南人可喜欢用它了,烙葱花油饼、塌菜馍、发面饼、千层饼、单饼的时候,经常会用直径比较大的铸铁鳌子。过年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在石碾子上把淘好的黄小米碾成面。到了腊月二十六,杀完年猪,就用猪皮在煎饼鳌子上擦一擦,再用勺子舀一勺调好的米糊倒上去,锅底下用芝麻秸或者青麻杆生火,没一会儿,一个个黄澄澄、香喷喷的煎饼就出锅了。为了好存放,人们会把煎饼对折,放在大箔箩里晾凉,然后再放进蒲囤。等大年初几家里来亲戚了,就拿出来吃。那时候,煎饼就着熬豆芽,就是小时候记忆里最好吃的美味。

漏瓢,是专门用来漏粉条的。在瓢上钻些孔,装上用粉面和好的面,举在烧开的锅上面,轻轻一拍,粉条就一根根漏到锅里煮熟,然后用细杆把粉条挑出来晒干,就成了干粉条。以前日子苦,没有足够的白面做面条,人们就用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搅成稠糊糊,装到漏瓢里,在开水锅上面拍打,漏到开水里的面糊就会变成蝌蚪的形状,煮熟后捞到碗里,再拌上蒜泥、辣子,这道叫“蛤蟆蝌蚪”的吃食,在当时吃一回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筲箕,主要是用来滤水的,在南方常常用来洗菜沥水。它是用竹子做的,和用簸箕柳条子编的簸箕用处不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筲箕在北方也变得常见起来,成了家里厨房少不了的工具。

老物件里的劳作印记

在农村干活的时候,也有不少老物件帮了大忙。比如说斗,这是用来量东西多少的量具,在粮食买卖的时候特别重要。有句话叫“糠尖米平”,意思就是卖糠的时候,要把糠堆得高高的、尖尖的;卖米的时候,就得用平尺把米刮平,要和量具的口子一样平。斗还有分斗和全斗的区别。就拿量米用的米斗来说,以前没有统一的量器,我们那儿的米斗有三个格子,一半是两斤,另一半也是两斤,不过分成两格,小格叫筒,大格叫升。计算的方法是:两筒是一升,三升是一斗,十斗是一统(斛),四统是一担。一担米是一百六十斤,一统米四十斤,一斗米四斤,谷子的计量也是按照这个方法推算。

火桶,那可是南方大山里冬天的取暖宝贝。在火桶下面放一盆炭火,人坐在最高的地方,脚蹬着木桶的边缘,再找个东西把腿盖上,马上就暖和起来了。它一个人能坐,还能跟着人到处走,特别方便。八十年代的时候,在湘西,有人看电影都带着火桶去,就知道它有多受欢迎了。

手摇警报器,在四五十年代是用来防空袭的,声音特别大。它是手摇的,在没有电或者有防爆要求的地方用。现在这东西已经很少见了,但它见证了那个特殊时期大家紧张防备的日子。

“皮老虎”,其实就是手动鼓风机,是乡下那些老手艺人,像铜匠、银匠用的脚踏风箱。用脚踩着打气,通过汽油罐之后,就能用焊枪焊小物件,或者熔化贵金属,给手艺人干活帮了不少忙。

这些农村老物件,虽然现在大多都被新的工具和产品代替了,可它们以前在农村生活里的重要作用,还有它们带着的那些感情和历史文化,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就像一座桥,把过去和现在连起来,让我们在现在这么快节奏的生活里,能停下来,想想那些简单又美好的旧时光,感受一下老祖宗的智慧和生活的温度。希望通过介绍这些老物件,能让更多人了解它们、记住它们,让这些藏在岁月里的智慧宝藏,一直闪闪发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