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喂太饱”!17岁儿子抑郁,我醒悟:让孩子饿着才能变好

发布时间:2025-03-29 21:12  浏览量:3

01

从阳光少年到抑郁“林黛玉”的惊人转变

我儿子今年17岁,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当别人家17岁的孩子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时,而我的儿子却像“林黛玉”一样,整天躺在床上,没有一点生气,情绪喜怒无常。

这段日子里,儿子就像变成了一个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

儿子自从抑郁之后,对于学习和读书他是能逃就逃,逃避考试,好像学习能要了他的命一样。儿子的生活作息全然颠倒,夜晚精力充沛,每夜失眠难眠,白天却萎靡不振,每日直至日上三竿才起身。

儿子有时候一整天都没有精神,躺在床上,谁也不理,不吃不喝,一直唉声叹气;

有时候又会突然暴怒,摔东西,甚至对家人恶语相向。

不仅如此,儿子还满心嫌弃我与他爸爸,常埋怨我们无能,无法给予他更优渥的生活。

吃饭的时候,他不愿意和我们同桌,说我做的饭菜让他吃不下去,儿子这个样子,我们也没了胃口。

我和他爸爸已经尽我们所能给他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但是却换来这样一个叛逆、不懂得感恩的儿子,我们深感无奈与痛苦。

02

缺席的童年:忙碌父母用物质填补的亲情空洞

儿子出生之后,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他爸爸在外边做生意,我们两个的收入都还不错,生活也算宽裕。但是我和他爸爸总是忙于工作,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儿子,所以儿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儿子从小身体就不好,经常生病。刚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就因为肺炎住院,两岁的时候又被刺激性物质伤了眼睛,七岁的时候发高烧,大病小灾不断。

我满心愧疚于儿子,总觉亏欠他太多,于是想用用物质来弥补。

只要是儿子喜欢的东西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买回来,也想拉近我和儿子的距离。

儿子从小学时就经常请假不去学校,我们也因为儿子的身体状况而迁就他,渐渐地,他就养成了依赖和逃避的习惯。

上了高中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每天一睁眼就是抱怨学校怎么怎么不好,不想去学校,还说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我们对他的要求也不高,想着现在才刚上高一,时间还长,实在不行就给他请个家教,也就默许了儿子偶尔几次不去上学的行为。

03

从迁就到失控:溺爱如何养出一个“仇人”?

就这样,儿子陷入了逃学的恶性循环——他总以“头疼”为借口让我帮忙请假,而且一请就是半个月。

儿子在家的时候,没有一点生病的样子,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玩手机,精神状态反而比平时还好。

我有时候催他去学校,他却冷漠地说:

“我去学校干什么?去了我也学不进去,反正你跟我爸也赚了这么多钱了,也能养活我,花你们的钱不就行了。”

我老公数落他不思进取,说他“坐吃山空”。儿子听见之后,火气噌的一下又起来了,咆哮道:

“你们烦不烦啊!能活一天是一天呗!说不定哪天我就死了呢?”

我凝视着他,内心满盈着无尽的忧虑与无奈。

即便儿子如此,念及多年来对他的亏欠,我也未能狠下心来发火,而是好言相劝。

一连哄了数日,儿子才最终应允我回学校。

然而,儿子回到学校后依然心不在焉,老师跟我多次反映他上课走神,眼看到了期末考试了,150分的数学试卷他却只考了50分。开家长会时,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儿子的学习态度问题:

“你看看你家孩子,这哪像个高中生啊?天天只知道请假,心思一点都不放在学习上。”

我回到家,看着儿子低头玩着手机,心里真是又气又急,可我不知道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从此,儿子就彻底“摆烂躺平”了,死活不去学校,无论我们怎么说,他都无动于衷,有时候听烦了,他就会冲我们大吼:

“你们能不能别啰嗦了,把嘴闭上,我说不去就不去,是听不懂人话吗?”

儿子在家的状态越来越肆无忌惮,我经常看到凌晨三四点他屋里还亮着灯,手机屏幕的光映照在他脸上,显得异常冷漠。

我劝他少玩手机,晚上还是要多休息,儿子却嫌我管得宽。

平时,儿子很少主动和我们说话,只有让我给他买东西、要吃要喝的时候才会开口,语气中还带着不耐烦。为了我们母子关系缓和,我也会尽力满足他的要求,然而当我只要有一次没买到让他满意的东西,他就会大发脾气,埋怨我没本事。

我劝儿子节俭一些,毕竟家里开销也不小,他就对我大呼小叫:

“你挣这么多钱,这点钱都不舍得给我花,你还算什么妈!”

我老公在旁边忍无可忍,跟儿子吵得不可开交,儿子突然情绪激动,竟用手掐着自己的脖子,还用头撞墙,用牙咬自己的胳膊。

我惊恐地看着这一幕,心如刀绞,泪水模糊了视线。

04

绝望中的诊断:心理医生一句话刺痛父母心

我觉得儿子现在的状态非常怪异,赶紧和老公商量,决定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经过诊断,医生说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

医生开了药,可儿子既不肯服药,也不接受住院治疗,最终只能休学在家调养。我也很自责:

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好?儿子才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为使儿子摆脱阴霾,我们四处寻求援助,找到一位资深心理老师。老师听完我的描述后,给出了一个令我们都匪夷所思的解释:

儿子变成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对他太“好”了,这种过度的“好”反而宠坏了他。

心理老师的话语,宛如一盆冷水,将我从迷梦中浇醒。

她问我孩子在家的情况,我说他总是不听话,逃学、沉迷游戏,要什么就得立刻满足,否则就发脾气。

那天,心理老师听完我的诉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给我讲了一个实验——“饿鼠效应”。

饿鼠效应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将刚断奶的幼鼠分两组,A组食物充足,B组食物为A组60%。结果A组老鼠寿命短,行动迟缓;B组老鼠寿命翻倍,皮毛光滑,活动快捷,免疫功能也更好。

饱食的老鼠慵懒懈怠且寿命短促,而挨饿的那组老鼠却生命力旺盛。

老师说:

“爱孩子不是把他喂饱,而是让他保持适度的饥饿感。”

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在我头上。

回想这些年,我总怕儿子受委屈,他要什么就给什么:

八岁逃学,我帮他请假;

十三岁要手机,他爸立刻买最新款;

十六岁要上万的公路车,我咬牙用奖金满足他

……

我以为这是爱,可换来的却是他的任性、自私,甚至觉得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老师说:

“你给得太多,他反而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那一刻,我彻底醒悟了。

05

狠心实验:让孩子“饿着”竟换来意外转机?

现在,我也在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式。我不再事事包办,而是试着给他“留白”——让他自己去争取、去思考。

物质上“饿”一点

我终于明白,爱不是有求必应。

以前儿子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结果他越来越不知足。现在,我学会了区分“需要”和“想要”——学习用品、日常衣物我会准备好,但那些名牌球鞋、高档自行车,就得他自己想办法了。

要么积攒零花钱,要么通过做家务、取得优异成绩来换取。看着他为了心仪的球鞋主动擦地、认真复习的样子,我才懂:

适当的“饥饿”反而能激发他的动力。

当他用自己攒的钱买到心爱之物时,那份珍惜的眼神,是以前伸手即得时从未有过的。

原来,让孩子学会“取”,比一味地“给”更重要。

生活中“苦”一点

以前总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现在才明白,不让他体验生活的艰辛,反而是害了他。

这个暑假,我狠下心来带他去捡废品。看着他蹲在烈日下数着几个矿泉水瓶换来的零钱,第一次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接下来还准备送他去山区住段时间,让他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他这样衣食无忧。我还要让他去工厂体验流水线工作,自己解决一日三餐。

虽然心疼,但必须让他明白:

现在能安心读书的日子,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幸福。唯有历经苦难,方知甜蜜之可贵。

庇护“少”一点

以前孩子摔倒了,我总第一时间冲过去扶;做错事了,我急着帮他善后。

现在才明白,我的过度保护反而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上周他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盆,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替他道歉赔偿,而是让他自己去面对。看着他忐忑地敲开邻居家门,诚恳地认错并提出用零花钱赔偿时,我突然意识到:

真正的爱不是替他遮风挡雨,而是让他学会在风雨中站稳。

这段成长之路,我们都在学习——他学着担当,我学着放手。

06

一场“饥饿教育”带来的母子蜕变

这半年间的种种改变,使我切实领悟到爱的真谛。

爱,并非将整个世界奉至孩子眼前,而是赋予其直面世界的勇气与能力。

如今,儿子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双眸中闪烁着光芒。尽管他仍会有过失,但起码已愿意承担责任了。

教育仿若种树,切不可总是妄图为其遮风挡雨。适度的“饥饿”与“风雨”,方能使根系扎得更深。感谢这段艰难的时光,让我们母子都获得了新生——他终于学会奔跑,而我也终于学会放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