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我任指导员,连长闹转业不出操和战士打牌,转业安排却很一般
发布时间:2025-03-31 18:30 浏览量:7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必须查清楚,不然连队风气要散了。"参谋长的话在办公室里回荡,我站在一旁,心里七上八下。
早上七点半,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营里教导员找我谈话。"小陈,最近连队出了点事。"
那是1982年盛夏,我刚担任指导员不到三个月,连长老张比我早来半年,在连队颇有威信。
"什么事啊?"我心里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教导员皱着眉头说:"老张昨天又没带队出早操,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前天值班员还汇报说他和几个老兵在宿舍打牌。"
我叹了口气,老张最近确实有些不对劲。自从上个月团里公布转业名额后,他整个人就变了。本来以为凭他的资历和表现,转业肯定能分配个好单位,没想到只给了个普通工厂的普通工位。
"我去找老张谈谈。"我站起身,朝门外走去。
老张的宿舍门半开着,他正坐在铁皮床边摆弄那个他宝贝得不得了的"红灯牌"收音机,是他去年攒了三个月津贴买的。看到我进来,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老张,咱俩聊聊?"我在他对面的马扎上坐下,那马扎是他用废旧皮带自己编的,挺结实。
"聊什么?又要批评我?"他的语气里带着不屑,"小陈,你才来几个月,别给我摆指导员的架子。我入伍那年,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我没有生气,反而笑了笑:"不是批评,就是关心你。最近怎么了?听说你早操没去带队?战士们等了你半天,最后还是文书老王临时顶上的。"
老张猛地抬头,眼神里有愤怒也有委屈:"我在连队干了五年,功劳簿上写满了表扬,我不就是想转业到个像样点的单位吗?结果呢?修鞋厂!他们把我当什么了?用完就扔的破抹布?"
我知道他心里不平衡。老张从河南农村来,入伍前连初中都没上完,这些年在连队拼命苦干,晚上还经常点煤油灯学习文化课,就盼着转业能改变命运。
"老张,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
"你理解个屁!"他打断我的话,烟灰弹到地上,"你是大学生,回地方自然有好工作。我们这些老兵算什么?上面说一等功的能去机关,可我那个二等功就不值钱了?"
我一时语塞。确实,那个年代的转业政策对基层士官并不友好,尤其是像老张这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打了五年饭票,却换不来一个体面的工作。
"老实说,我也觉得对你不公平。"我决定实话实说,端起他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但咱们当兵的要有当兵的样子,你这样消极怠工,带头打牌,影响多不好?战士们都看着呢。"
老张沉默了一会,突然笑了:"反正都要走了,还在乎那么多干嘛?领导不把我当回事,我干嘛还要装样子?再说了,就是打个扑克怎么了,每人两毛钱的小赌,放松放松。"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参谋长和政委站在了门口。老张的脸色瞬间变了。
原来有战士举报老张不仅自己旷操,还带领几个即将退伍的老兵聚众打牌,输赢钱,甚至开始酗酒。更严重的是,他还在士兵中间散布对转业政策不满的言论,影响了连队风气。参谋长脸色铁青,直接下令对老张停职检查。
回到办公室,我忍不住为老张辩解:"老张就是一时想不开,他在连队这么多年,五公里武装越野连队第一,去年冬训还立了功呢。"
政委摇摇头:"小陈,我知道你为难,但军队就是军队。老张因为转业不满意就带头破坏纪律,这性质很恶劣。上面已经点名批评我们连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既要接手老张的工作,又要做思想工作。连队里有不少战士跟老张交情深,尤其是几个老乡,他们听说老张可能要受处分,情绪也低落起来。
老李是老张的老乡,有天晚上值班时悄悄跟我说:"指导员,老张确实不应该那样,但他家里条件真的很差,他爹娘都六十多了,种着几亩薄地,就指望他转业回去能有个好工作..."
我倒了杯热水递给他:"我知道,但军队有军队的规矩。你们也劝劝他,别再犯浑了。"
说实话,我心里也很矛盾。一方面,我理解老张的不满;另一方面,军队纪律不容挑战。那个年代,很多人转业分配都不理想,连队里的文书老王去年转业分到了砖厂当会计,条件也不好,但人家从来没抱怨过。
一周后,团里召开了专门会议。考虑到老张以往表现,以及几个老战友为他求情,最终给予了警告处分,但转业单位没变。
老张接受了处分,表面上认错态度良好,但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失望和不甘。转业前的最后一个月,他变得沉默寡言,虽然按时出操,带好队伍,但那股子劲头再也没有了,连他最爱的篮球也不打了。
临走那天,连队照例给他开了个欢送会,简单得很,就是食堂加了个炖猪肉和啤酒。老张收拾好简单的行李 - 一个帆布包加一个木箱,主动来找我道别。
"小陈,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他的眼圈有些发红,手里捏着那本发黄的立功证书。
我拍拍他的肩膀:"没事,希望你在地方上一切顺利。修鞋厂虽然不起眼,但也是技术活,你这么能干,肯定能出息。"
老张笑了笑:"你知道吗?其实最让我不甘心的不是那个工厂,而是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没被认可。我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带早操,冬训冻得手都开裂了,我也没说过一个不字......"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递给他一包"红塔山":"有空回来看看。连队永远是你的家。"
老张接过烟,眼睛湿润了:"这烟不便宜啊,你这个月津贴又要紧张了。"他知道我每个月省下的津贴都寄回老家给上学的弟弟。
"没事,咱们战友一场。"
老张离开后,我坐在办公室里的旧木椅上发呆。窗外能听到战士们打篮球的欢声笑语,但我的心情却很复杂。作为年轻指导员,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军队和地方的差距,以及转业军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后来几年,连队每年都有老兵转业或退伍,我总会想起老张。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处理得更妥当一些,是不是能让他带着更好的心情离开?我也开始更加注重和战士们的沟通,特别是那些即将转业的老兵。
1985年冬天,我收到一封信,是老张寄来的。信中说他已经从那个修鞋厂辞职,自己开了个小修理店,主要修鞋,闲时也修修收音机、手表什么的,生意还不错。他还附了张照片,穿着件半新不旧的中山装,站在自己的小店门口,脸上有了笑容。最后他写道:"小陈,现在想想,当初确实是我太任性了。军队教会我的纪律和坚持,反而成了我现在最宝贵的财富。对了,我媳妇是厂里认识的,明年准备结婚,到时候给你寄喜糖。"
读完信,我长舒一口气。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现实,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地方,真正的坚强都是在挫折后依然前行的勇气。
那一年的老兵退伍前,我专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讲了老张的故事,当然没提名字。我告诉他们:"不管转业到哪里,都带着军人的品质和尊严,那才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有啥想法,冲我发脾气可以,但别对自己的战友和士兵撒气。"
岁月流转,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每当看到新闻里报道退役军人政策的改善,想到现在的转业军人都有了更好的保障,我都会想起老张和那个夏天的风波。军旅生涯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也许就是如何在理解和纪律之间找到平衡点。
"小陈,你还记得那个老张吗?"多年后的一次老战友聚会上,曾经的教导员问我。那时候我们都已经退了,头发花白,但还保持着军人的气质 - 腰板挺直,说话利索。
我点点头,举起酒杯:"记得,他后来还挺好的。前年还来看过我,开了家维修公司,儿子在市里当工程师呢。"
"是啊,他转业时那么闹腾,现在反倒日子过得不错。"教导员感慨道,"说起来,当年的处理可能对他是件好事。"
我举起杯子:"敬军旅岁月,敬每一位转业军人!敬我们这些当年愣头青,现在的老头子!"
杯子相碰,酒水溅出,就像那些远去的日子,苦涩中带着甘甜,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难忘的回忆。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