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时期老物件:探寻岁月里的温暖与记忆

发布时间:2025-04-04 20:17  浏览量:1

..嘿,家人们!老物件就像一把神奇的时光钥匙,轻轻一转,就能打开我们记忆深处那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今儿咱就一块儿唠唠供销社时期的14个老物件,据说五零后都不见得能全认出来,七零后要是能认出三个,那可就相当厉害啦!这些老物件可不单单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承载着无数温暖又动人的故事。作为七零后的我,每次看到这些老物件,都会忍不住琢磨,当年爷爷奶奶和父母他们,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到底是怎么一路坚持过来的呢?

1. 连环画:童年的奇幻故事宝库

我们这代人,好多都是在连环画的陪伴下长大的。就拿那套《岳飞传》来说,整整十五本呢,从第一本《岳飞出世》,到扣人心弦的《枪挑小梁王》,再到让人惋惜不已的《风波亭》,每一本都像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小世界,把我们带进岳飞精忠报国的传奇人生旅程。那时候,一放学,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儿,争着翻看连环画,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故事情节。如今回想起来,那些画面还清晰得很,可一转眼,咱们都不再年轻啦,这岁月啊,真是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现在的孩子们,看的大多是各种电子绘本、动画片,虽说画面更绚丽多彩,但总感觉少了当年大家围坐在一起看连环画时的那种纯真乐趣和浓厚氛围。

2. 吊坠(吊线锤):泥瓦匠手中的垂直密码

这吊坠,其实就是泥瓦匠常用的吊线锤。在供销社时期,它可是泥瓦工盖房子时必不可少的得力帮手。盖房子的时候,保证墙体垂直那可是相当重要,这就得全靠吊线锤来帮忙啦。把它挂起来,拉一根竖线,通过垂坨指的点确定基准,就能精准检查墙体的垂直度。过去不像现在有那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全靠劳动人民凭借智慧琢磨出这个实用的土办法。如今,虽然《水准仪》《全站仪》等高科技测量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但吊线锤这种老物件,依然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老一辈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洒的辛勤汗水和卓越智慧。

3. 梭子:织布机上的灵动舞者

梭子,这儿说的可不是土布织机上用的那种,而是工业织布机上的梭子。它的外形和材质跟土布织机的梭子都不太一样。不过后来,可能是为了图方便,也有人把它用在土布织机上。以前在供销社,这梭子可是织布厂里的明星物件,它在织布机上像灵动的舞者一样,在经线纬线之间飞速穿梭,没多久,一匹匹精美的布就织出来了。现在的纺织技术日新月异,都是自动化机器织布,梭子渐渐成了老古董,但它曾经在纺织业创造的辉煌,咱们可不能忘。

4. 针锥子:缝补岁月的坚韧利器

有句歇后语叫“上鞋不拿锥子,针(真)好”,这里说的就是针锥子啦。在过去,家里做鞋、缝补厚衣服的时候,针锥子可派上大用场了。像纳鞋底、上鞋帮这些活儿,光靠针可不好完成,必须得用针锥子先在厚布上扎个眼儿,针才能顺利穿过去。而且,它还有个好搭档——顶针儿,戴在手指上,能辅助把针顶过去。那时候,妈妈和奶奶做鞋的时候,我总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们的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爱意。如今,大家大多买现成的鞋子穿,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做鞋了,针锥子也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5. 电石灯(嘎石灯):黑暗中的光明使者

电石灯,也叫嘎石灯,以前主要用来照明,特别是在矿井下,它就是矿工们的“眼睛”。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在用呢,算算时间,离现在还不到三十年。那时候,煤矿井下环境艰苦,电石灯发出的光虽然不算特别亮,但在黑暗中,它就是希望的象征。想想矿工们头戴电石灯,在深深的矿井下辛苦劳作,为我们挖出煤炭、提供能源,真的太不容易了。现在,井下照明设备越来越先进,可电石灯照亮的那段艰苦岁月,永远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6. 金刚钻:瓷器修复的神秘魔法棒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里提到的金刚钻,就是用来锔盆子锔瓦缸的工具。以前,家里的瓷器要是破了,因为舍不得扔,就会找手艺人用金刚钻来修补。这金刚钻分两种,有一种是单手用的,一般木匠用得多;还有一种,得左手扶着上面的帽,右手拉钻,像补盆补锅的、修炉子的小铁匠用的就是这种。如今,东西破了大家通常直接换新的,会用金刚钻修补瓷器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了,真希望这门老手艺能一直传承下去啊。

7. 石碾子:碾碎时光的生活印记

石碾子,那印象可太深了。在供销社时期,要是没了它,日子都不好过,甚至连饭都可能吃不上。每次奶奶推碾子,都会带上我。有时候是白天,有时候是夜里,月光洒在地上,奶奶慢慢地推着碾子,碾子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碾杠也跟着吱扭吱扭地响,那声音啊,到现在还在我耳边回荡。石碾子一般都放在街边宽敞的地方,是大家公用的,那儿也是村里百姓聚在一起聊天的热闹场所。而磨呢,大多是家庭私有的,放在院子里,不是每家都有,邻居要是想用,提前跟主家说一声,用完打扫干净再告知一声就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用机器磨面了,石碾子渐渐被闲置,但它承载的那些岁月记忆,永远刻在我们心里。

8. 轱辘:井边的惊险与乡情

轱辘,那可是从井里打水的关键物件。以前农村吃水,大多靠从井里打水,这轱辘就派上大用场了。不过用它的时候可得小心,稍不留神,轱辘把就会甩过来打到脸。我小时候调皮捣蛋,没少因为摆弄辘轳挨爷爷的鞋底子。每次去井边打水,都觉得既刺激又有点害怕。那时候,井边也是村里热闹的地方,大家挑着水桶来来往往,互相问候寒暄。如今农村都通了自来水,辘轳井渐渐被填平,但它却深深地埋在记忆深处,成了浓浓的乡情象征。

9. 顶锅:南方灶台上的温暖蒸香

顶锅,这可是南方好多农村人家在五、六十年代常用的蒸饭工具,功能跟砂锅有点像。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它蒸饭,放在灶上,随着锅里的水慢慢煮开,米饭的香气就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用顶锅蒸出来的饭,颗颗饱满,还带着一股独特的香味。如今,各种电饭煲、高压锅成了厨房的主角,顶锅不多见了,但想起小时候吃着顶锅蒸的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心里还是暖乎乎的。

10. 鞋楦子:呵护双脚的贴心伴侣

以前手工做鞋的时候,鞋楦子可少不了。鞋做好后,把鞋楦子放进鞋里撑一撑,这样穿起来不仅不挤脚,还能让鞋子保持好看的形状。而且,这鞋楦子不光能撑鞋,还能用来补袜子呢。记得妈妈做好新鞋,总会把鞋楦子放进去,过上几天再拿出来,鞋子就更合脚了。如今,机器生产的鞋子款式多样,手工做鞋的人越来越少,鞋楦子也慢慢成了稀罕玩意儿,但它曾经给我们带来的舒适和温暖,一直都在。

11. 白土子:河水中的天然洗涤剂

在我们老家,以前在河里洗衣服,用的洗涤剂可不是现在的洗衣粉、洗衣液,而是白土子。这白土子,其实就是一种能去污的白土,把它放在小盒里,洗衣服的时候带上。先把衣服在水里浸湿,然后抹上白土子,再用棒槌使劲捶打,边捶打边反复折叠衣服,捶打好后,拿到河水里漂洗,拧干水分,抖开,放在河滩上的灌木丛上晾干。那时候,河边总是聚着一群洗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边洗衣服一边唠家常,可热闹了。现在,各种现代化的洗涤剂方便又高效,但总觉得少了当年在河边洗衣服时的那份乐趣和邻里间的亲近感。

12. 耙:田地间的耕耘记忆

这是两种用来耙田的耙,是南方地区用的。北方的耙跟它们不一样,没有那个“还头子”。这两张耙,左边的叫“死耙”,用来耙旱地;右边的叫“活耙”,是耙水田用的。在供销社时期,春耕秋收的时候,它们可都是农民伯伯的得力助手。农民们赶着牛,拉着耙在田里来回忙活,把土地耙得平平整整,为播种和丰收打下基础。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的耕地机器取代了这些传统的耙,但它们在田地里留下的耕耘痕迹,还有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永远是乡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13. 神秘物件一:你能认出它吗?

这个东西,看着有点眼熟,可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它到底是啥。家人们,你们是不是也觉得在哪儿见过呀?知道它是干啥用的不?快来留言区分享你们的想法,说不定咱们能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呢。

14. 神秘物件二:老物件的神秘谜题

还有这个看着像凳子一样的普通东西,到底是啥呢?我问了二千人,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它呀,说不定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家人们,发挥你们的奇思妙想,猜猜这到底是个啥物件,说不定您的答案就是对的呢!

话说回来,供销社时期,人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物价特别稳定。那时候,工资不高,可基本生活开销也不大。比如说,一斤猪肉大概0.73元,一家人一个月凭肉票能买上一次肉,改善改善生活。大米每斤也就0.09元,虽然得凭粮票购买,但价格确实亲民。孩子上学,一学期学费也就几块钱,而且小病有村里的赤脚医生,收费便宜,大病去公社卫生院,花销大家也能承受。住房也不用太担心,大多是自己盖的房子,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日子过得简单却很温馨。

再看看现在,工资比以前涨了不少,可生活成本也大幅增加。就拿房价来说,以前自己盖房子,虽说辛苦,但花的钱相对少,现在买房动不动就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让好多人压力山大。教育方面,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医疗费用虽说有医保报销一部分,但遇到大病,自己承担的部分还是会让不少家庭陷入困境。虽然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科技也更发达了,但总感觉少了过去那种简单纯粹的幸福感。

家人们,这些供销社时期的老物件,有没有勾起您的珍贵回忆呢?您和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动人故事?欢迎在留言区分享,咱们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感受时代的沧桑变化。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