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供销社时期的老物件,五零后都认不全,七零后认识三个就厉害
发布时间:2025-04-06 15:43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如果让你选择回到一个时代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多数人都非常怀念供销社时期,那时候总会缠着妈妈去供销社里买一把糖、买一包桃酥,快乐仿佛非常简单。
那时候不管买什么都需要有票,粮票、布票、肉票等都是那时候人们求之不得的东西,每家每户为了能够过好日子都是精打细算。
现如今购买的方式变得简单了,但是曾经的回忆与快乐却找不回来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袭来“供销社”也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你还记得哪些曾经出现在供销社的老物件呢?
在供销社里最常见的老物件就是这些计量工具,根据不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计量方式,如果说有人买米买油,就直接用杆秤提起来称,计量精准,童叟无欺。
但若是你购买桃酥、饴糖这样的散称食品,就要用到照片中的盘秤,商铺会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去更换砝码,不过通常都是用来称30斤以内的商品。
这种盘秤现在已经慢慢消失了,即便是能够购买到全新的盘秤,可是做工和精准度却比不上曾经那个供销社时期了。
现如今大众都比较喜欢使用计算机,轻轻点几下就能将复杂的算数做出来,但是在那时候人们最常用的就是算盘,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算盘的计算方法和口诀呢?
看到这个老物件你是不是会误以为它是用来做鞋的,毕竟那时候的生活比较贫穷,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自己做鞋穿,性价比非常高。
但是照片中的老物件却不是用来做鞋子的,而是用来补袜子的,它的名字叫做“袜底板”,一般都是用椴木来作为原材料。
将破洞的袜子直接套上去,然后哪里破了补哪里非常方便,或许有人会好奇,袜子为什么不直接拿在手上呢?
因为那时候的缝补技术不仅是讲究将袜子缝好,更重要的是尽可能的补的“隐形”一些,加上袜子有弹力,如果在手上缝补很有可能会鼓起来,穿上有不舒适的感觉,用袜底板撑起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早期大众结婚非常流行“三转一响”,也正因如此,牡丹牌收音机就成为了那时候供销社里的王牌产品。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收音机就开始风靡了,不过这也并不是寻常家中能够买得起的,只有在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才舍得。
那时最便宜的牡丹牌收音机价格也在一百块钱往上,贵一些的更是要花费三四百才能买回家,而普通人的薪资一个月也就才十几块钱左右,干部也就在三十块钱左右。
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认得照片里的物件呢?这个物件早已消失在了大众的生活里,在五六十年代的家庭中基本上都是没有厕所的上厕所非常不方便。
住在农村的就直接在猪圈或牛羊圈旁如厕,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基本上也都是去公共厕所,虽说白天比较方便,但是晚上想要上厕所就比较麻烦了。
因此就有了“痰盂”的出现,晚上把痰盂直接放在房间里,大厕小厕都用它,等到第二天早上直接把痰盂拿出去倒掉清理干净就可以了。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虽然有些“恶心”,那时因为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厕所了,但在那时来说这已经是晚上最方便的一种如厕方式了。
这种两用的工具有多少人见过呢?它的生产年代在60年代初期,是那时家中必备的齿轮工具,一端用来钻孔,虽说没有电钻方便,但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而在中间部分有一个把手,这个把手的后面就是用来绕线的,有点类似现在风筝线的缠绕器,虽说看似已经非常老旧了,但是那时候的做工非常精良,抹上润滑油就能继续使用了。
这款老上海的手表有多少人见过呢?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手表品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人们能够选择的种类也就更多了。
并且还有许多电子类手表、测量身体健康类的手表,但是在五六十年代里,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就是“上海牌手表”。
手表作为“三转一响”的其中之一,属于比较平价的类型,那时候的表链都是金属材质的,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表带都是采用松紧的设计,没有卡扣。
而之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非常喜欢手表,实际上也是因为早期时候并没有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想要查看时间就只能用手表,因此这也成为了手表盛行的原因之一。
铝制饭盒在供销社时期那绝对是最热销的“单品”之一,几乎每个家庭中都有两三个这种饭盒,既能够装饭又能够盛米汤。
它的密封性和耐用性是非常高的,一个铝制饭盒的售价也比较便宜,但是却能够使用很长时间,即便是不小心摔在地上也不会摔坏,最多就是摔出一个小坑,但绝对是不影响使用的。
铝制饭盒虽说没有花里胡哨的颜色,但是它的款式还是非常多的,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容量大小也是根据购买者的需求来自行决定。
有一些稍微便宜一点的饭盒都是没有把手的,不过即便如此也不用担心会把菜汤或粥洒出来,它的盖子是非常紧的,价格贵一点的就有把手,也能起到一个二次加固的作用。
现如今大众的生活里已经离不开熨烫机了,并且随着年代的发展,老式的熨烫机已经被淘汰了,无线的熨烫机成为了大众的首选。
那么还有多少人见过照片中这样老式的熨烫机呢?它的电线材质也和现如今的有所不同,摸上去有些像绒布。
并且那时候熨烫机的电线都是很长的,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也是两个原因,第一那就是早期人们家中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插头的,有的插头距离桌子比较远,因此就需要长线进行辅助。
其二就是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都非常节约,即便是电器损坏了,也都想的是修修补补再坚持几年,而熨烫机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线,线越长在修理的时候哪怕剪短一截也不影响使用和连接。
初看这个物件你能想到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吗?这个物件对于妈妈和奶奶来说应该非常熟悉,这就是早期的“吸奶器”。
它完全就是依靠人力挤压配合真空的吸力去完成吸奶的操作,虽说看似比较小容量并不大,但是对于那时候的女性来说这绝对是最“人性化”的产品之一。
毕竟那时即便是女性生产完后不久也都要下地干活,“涨奶”以后就会变得非常不方便,因此这种能够随身携带的“吸奶器”就能第一时间解决她们的燃眉之急。
照片中一块块看似发霉的物件实际上是几十年前的老肥皂,虽说现在大众接触的都是洗衣液、洗衣凝珠、洗衣粉之内的清洁产品,但是在早期,人们还是最喜欢肥皂。
为了能够长时间使用,不少厂家都把肥皂生产成了这种长方形,不仅好抓握,能够使用的次数也会更多一些,是那时供销社中非常“吃香”的产品之一。
照片中不同的肥皂上还刻有不同的字,“襄阳、德光”等,那时这种肥皂都会被直接当做年终奖品奖励给厂里的优秀员工。
而对于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能够免费得到一块耐用的肥皂已经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了,不少节约的家庭,一块肥皂甚至能够使用半年的时间。
在那个物质并不是十分富足的年代,这种五彩斑斓的画笔就是小朋友心中最想要得到的礼物,早期生产出来的颜色并不是很多,但足以让那些用煤炭渣画画的孩子高兴好久。
不过因为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加上早期并没有这样的绘画工具,所以它的定价还是比较高的,在一支铅笔才几分钱的时候,这一盒蜡笔的售价就要五六块钱了。
因此并不是所有家庭都会选择购买的,除了一些专门学习艺术的家庭以外,也就只有城市家庭的父母会选择购买,一般的农村家庭都希望能够把钱用到实处,一分钱掰成两分钱来用。
“飞鸟牌”鞋油,用过的恐怕都已经不再年轻了,并且这种鞋油也不是农民家庭会购买的,下地种庄稼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穿的大多都是布鞋或胶质凉鞋。
只有在城市的机关、政府单位工作的人才会用到这种鞋油,每天出门前把脚上的皮鞋擦得亮亮的,走出去感觉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从六七十年代一直到90年代都非常流行,90年代还有许多人会通过替人擦鞋维持家中生计,飞鸟鞋油的超高性价比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现如今虽说也仍有喜欢穿皮鞋的人,但是他们的打理方式早已和曾经的有所不同,这种扁平的铁盒鞋油也就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消防栓无论在何时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关乎着百姓的性命,那你见过这种老式的消防栓吗?它和现在红色的款式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周身都是铁质的,容易生锈。
这些曾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老物件已经慢慢开始消失,它们就仿佛是掉入了时空的裂缝中,当我们去回忆和怀念时,我们的心绪也会被拖进时间的缝隙里。
虽说现在有些老物件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但是每当我们谈论起关于童年的记忆时,关于它们的点滴也会被同时想起,这也是时光的魅力,是老物件留下的微末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