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1938年5月他倾力撰写《论持久战》
发布时间:2025-04-07 18:18 浏览量:7
全国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中国抗日战争面临最严峻的时刻,国民政府南京面临侵华日军的全面进攻,国民党蒋介石已经做好了迁都的准备。关于日军进攻南京这件事情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抵抗还是不抵抗。
第一种支持不抵抗,反正是打不过,索性不抵抗。
第二种象征性抵抗,做个样子给百姓看。
第三种是坚决抵抗,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第四种干脆投降。
更大的问题是南京沦陷以后又该怎么办?
抗战胜利的希望又在哪里?
当时,国民党也提出“持久战”。当时,他们所提出的“持久战”就是个大忽悠。因为,只有希望的持久,才是可以坚持下去的;没有希望的持久都是假的。
什么是有希望的持久?
那就是在抗战的过程当中,农民要吃饭,百姓要生存,生产要发展,经济能持续,没有这样的条件,光喊“持久”,就是自欺欺人的“口号”。没有经济和生产上的发展,又拿什么物质基础去支撑持久的作战?
老蒋在当时能说的也就是一句话:“坚持下去,待国际形势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他把持久战的希望放在了美苏等帝国主义身上。这就是机会主义。当时的抗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生产问题,经济问题,最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才是赢得抗战的关键点。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窖洞撰写《论持久战》。
^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窖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1938年5月,毛主席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引起全国各阶层的高度重视。
当时,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而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后,“速胜论”又流传一时。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主席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
关于抗日持久战思想,毛主席早有思考。1936年7月,他就对斯诺说,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全国抗战开始,毛主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
为此,毛主席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主席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主席注意休息。毛主席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
一天夜里,天气降温,警卫员把一盒炭火放在毛主席脚旁。过了一段时间,他给毛泽东送水,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进去一看,毛主席正埋头写作,而火盆旁毛主席脚上的棉鞋却冒着青烟。警卫员连忙喊:“主席,棉鞋着火了!”毛主席脱掉棉鞋,捂着脚说:“好痛、好痛。”然后笑着说:“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着了。”说完,又写起来。
警卫员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
毛主席著名军事名著《论持久战》
毛主席著名军事名著《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毛泽东(早年印刷本 )
毛主席手书:为《论持久战》一书题写书名
毛主席著名军事名著《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