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产业链转到东南亚,中国吃亏了吗?

发布时间:2025-04-29 17:03  浏览量:8

回顾三十余年前,港澳台资本大举进入内地市场。那时候内地市场处于仰视状态,就像耐克鞋在国内堪称稀缺品,拥有一双便足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们有位同学在当时拥有一双售价高达60元的耐克鞋售价,这一价格几乎等同于普通职工一个月的薪资水平。

我在研究生毕业之初,月收入也仅 80 多元。曾有位同学穿着高帮耐克鞋,刻意不系鞋带,通过鞋底撞击地面发出的声响,彰显其独特“装备”,这种行为背后折射出当时人们对舶来品的追捧。

那时候即便在炎热的夏季,看到港澳台人士身着运动鞋乘坐火车,与多数人选择凉鞋的穿着习惯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不解其热不热,内心仍难免生出羡慕之情。

01

时过境迁,当下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布局东南亚市场,角色定位发生根本性转变,由我们享受那般待遇。

我曾在西安遇到的一位企业家,其在孟加拉国设立的工厂已发展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企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自由出入政府部门,甚至与国家总理进行直接沟通。

不过也存在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当地工作人员和工人会以跪吻鞋面的方式,表达对其提供就业机会的感激之情。这种礼仪虽然承载着深厚的谢意,但他对此依然非常不适应。

当前网络舆论场中,部分声音对中国企业向海外转移的现象表示担忧,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充斥着 “企业都跑了” 的讨论。

事实上,这种产业转移恰恰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在以往的全球产业链格局中,中国主要承担中间加工环节,接收亚洲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和其他国家的原材料,经组装后出口至发达国家。而如今哪怕依旧是这条产业链,中国的地位也不一样了。

02

追溯经济理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反帝反殖民地的 “依附理论” ,曾系统阐述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差异。

该理论将全球经济体划分为 “中心 - 外围” 两个层级:中心国家即主导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达国家,外围国家则主要提供原材料,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高度依赖中心国家,就如同成了人家的殖民地,即使不是政治的殖民地,也相当于一种经济的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秉持左派观点的学者至今仍在沿用这一理论。

但我强调,他们忽视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变迁——中国已从 “外围” 跻身 “中心”,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枢纽。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别的国家意识到了。

以中澳经济关系为例,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曾在议会公开抱怨受到中国“欺负”,澳大利亚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受中国的“欺负”。

但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约 40% 的出口产品面向中国市场,其整个经济依靠中国,若中国对煤炭、铁矿石等关键商品实施制裁,澳经济将遭受重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观念和心态。

当前中国将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那我们后续应该如何做?

我们自身产业发展重心逐步转向中间产品出口领域,这一转变正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体现。东南亚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主要负责终端消费产品的生产与制造,并将其销往发达国家。

所以中国在美国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有所下降,总量还在保持上升。如果我们把中国和东南亚合在一起来计算,那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实际上并没有减少。

依据原产地和增加值的核算标准,东南亚出口至美国的产品中,相当比例的增加值实际由中国提供。

这就说明,事实上整个世界的制造业在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转移,这个趋势并未改变。而且这种做法,对中国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