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凯奇宣布同意被3G资本收购 94亿美元交易创鞋业纪录

发布时间:2025-05-07 09:22  浏览量:5

全球第三大鞋履品牌斯凯奇(Skechers)5月5日宣布,已与巴西私募巨头3G资本(3G Capital)达成最终收购协议。根据协议,3G资本将以每股63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斯凯奇全部流通股,交易总额约94亿美元,较公司15天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30%。交易完成后,斯凯奇将从纽交所退市,转为私人控股企业,这也是鞋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

一、交易细节与战略意图

此次收购由3G资本全额现金支付,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及银行债务融资。斯凯奇股东可选择两种方案:每股63美元全现金收购,或每股57美元现金加新母公司不可转让股权。这种设计在私有化交易中罕见,显示3G资本对斯凯奇长期价值的信心。

交易完成后,斯凯奇现任董事长兼CEO罗伯特·格林伯格(Robert Greenberg)及其管理团队将继续留任,现有战略如产品创新、国际市场拓展及DTC(直接面向消费者)业务将延续。3G资本将持有新公司约80%股权,剩余20%由斯凯奇管理层及部分股东持有。

3G资本的收购逻辑:作为百威英博、汉堡王等巨头的幕后推手,3G资本擅长通过成本控制和供应链优化提升企业价值。此次收购斯凯奇,旨在利用其全球分销网络和亚洲供应链优势,同时规避上市公司监管压力,灵活应对关税政策冲击。

二、关税重压下的“生存选择”

斯凯奇此次私有化的核心驱动力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其主要生产基地位于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而美国市场贡献了38%的销售额。2025年4月,美国政府对进口鞋类加征最高145%的关税,导致斯凯奇成本结构失衡,被迫撤回全年业绩预测。

行业连锁反应: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在内的76家美国鞋企联名致信白宫,警告关税政策将导致“行业生存危机”。斯凯奇在证券文件中明确表示,关税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鞋价上涨及消费者需求减少。

私有化的战略意义:退市后,斯凯奇可在供应链调整(如加速越南工厂建设)、定价策略(与零售商分摊成本)及研发投入(智能缓震技术)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避免短期财报压力。

三、中国市场:增长引擎遇冷与本土化突围

作为斯凯奇最大海外市场,中国区销售额连续两个季度下滑16%,拖累整体增长。2024年中国市场营收12.18亿美元,占全球比重降至13.8%,与2026年300亿元人民币(约41.7亿美元)的目标差距显著。

应对措施:

1. 供应链本土化:中国市场超90%产品为“中国制造”,未来将加大本土产能投入,降低关税影响。

2. 渠道优化:关闭500家低效直营店,转向DTC模式,目标电商占比提升至35%(2024年为22%)。

3. 产品差异化:加码专业运动领域,计划将功能性产品占比提升至30%,对标On昂跑、Hoka等品牌。

斯凯奇中国区CEO陈伟利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和营销投入,依托18年积累的消费者基础深耕下沉市场。

四、行业影响与市场争议

短期利好:消息公布后,斯凯奇股价单日暴涨25%,反映投资者对私有化后效率提升的预期。3G资本承诺保留现有管理团队,避免激进整合,这与以往收购汉堡王时的裁员策略形成对比。

长期挑战:

- 品牌定位风险:3G资本擅长成本控制,但可能削弱斯凯奇“平价时尚”的品牌调性,尤其在Z世代消费者中。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若全球贸易摩擦持续,斯凯奇的亚洲供应链仍面临压力,需加速“去中国化”布局。

- 行业竞争加剧:耐克、阿迪达斯通过科技迭代和下沉市场渗透巩固优势,斯凯奇需在功能性与性价比间找到新平衡点。

分析师观点:中泰证券指出,此次收购是“资本与产业的深度绑定”,3G资本的资源整合能力或帮助斯凯奇突破增长瓶颈,但短期需警惕关税政策和整合阵痛带来的业绩波动。

五、未来展望:从“上市公司”到“全球化私域”

斯凯奇私有化后,将进入“战略蛰伏期”:

- 供应链重构:计划3年内将中国产能占比从90%降至40%,转向越南、印尼等低成本地区。

- 成本管控:通过“零基预算”削减15%行政开支,优化物流和库存管理。

- 科技投入:加大智能缓震、环保材料等研发,目标2026年推出首款AI定制运动鞋。

此次交易不仅是斯凯奇应对关税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运动品牌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的战略转型样本。3G资本能否复制其在食品领域的成功,斯凯奇能否在私有化后重获增长动能,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