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可能性(2)—美国当前的制造业情况和回流目标

发布时间:2025-05-12 18:09  浏览量:3

接上一篇: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可能性(1)_ 空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上流行的看法是美国已经去工业化,基本没有制造业和大规模工业产品制造能力,但实际情况确是如此吗?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增加值GDP占比从2005年的13%下降到2024年的10%。但从全球排名来看,2024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全世界的比重为15.87%,中国是31.63%,中国虽然遥遥领先于美国,但美国则大幅领先于其它主要工业国。

如果比较来看,2024年世界制造业前五的排名分别是:

中国:占比 31.63%,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近 5 万亿美元。

美国:占比 15.87%,排名第二,制造业产出价值近 2.5 万亿美元。

日本:占比 6.52%,位列第三,制造业产出略高于 8000 亿美元。

德国:占比 4.78%,制造业产出约 7500 亿美元。

印度:占比 2.87%,制造业产出价值约 4510 亿美元。

从就业人口上看,美国商务部认为美国制造业的就人口大约是1500万,美国劳工部则认为是1300万人左右,仍然有大量人口从事制造产业。世界排名仍然是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

对比从2000年1月到2025年1月美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的就业人数,从下降的百分比来说最大的是服装制造,降幅为84%,从业人数从50万下降到8万;纺织业的降幅则为71%,从61万到18万;家具行业下降51%,人数从67万到33万;印刷业降幅56%,人数从80万到35万;计算机和电子制造业下降了44%,就业从178万到100万;造纸业下降了42%,人数从60万到35万;金属冶炼行业下降了40%,人数从62万到37万;木制品行业下降了34%,就业人数从62万到41万;电器行业下降了32%,就业从59万到40万;塑料和橡胶业下降25%,就业从95万到71万。

就业下降幅度最小的则包括化学品工业,下降8%,人数从98万到90万;石油和煤加工,下降8%,人数从12万到11万;交通运输工具制造业下降15%,人数从208万到177万,其中的汽车及零配件行业下降24%,人数从132万到100万;金属加工下降17%,人数从172万到143万;非金属矿物加工下降了22%,人数从55万到43万;机械设备制造下降了23%,就业从145到111万。

另有两个行业的就业是增加的,食品加工从156万增加到176万;烟酒和皮革制造等从27万增加到37万。

由上面数据可以得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部分主要来自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技术含量较高,资本技术较为密集,对工业基础能力影响较大的行业下降较少。

从就业规模来看,这些决定工业基础能力的行业仍然是“成建制”的,如果有需要这些基础行业可以很快生产出其它工业需要的设备,比如纺织,造纸、冶炼,采掘等设备。

而从2024年工业品出口数据看,美国的排名也是世界第二,远超除中国外的其它国家。

总的来说当前美国的制造业发展主要是面临成本障碍,而不是技术障碍。美国也远不能说已经去工业化。

再看下这两年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情况。

制造业回流美国已经搞了近10年,从奥巴马的“再工业化”开始,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和拜登的“供应链韧性”等三任总统的政策均以此为目标。且美国企业对回流已形成共识,近84%的美国企业表示将部分或全部回流其制造业务。截止到2023年底的数据,回流企业已经在美国本土创造了近160万个就业岗位。

2023年,美国制造业建筑投资达2007亿美元,为2010年的三倍;2024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增至2255亿美元,占GDP比例达0.8%,创历史新高。

外国直接投资(FDI)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强劲,2021年外国对美制造业投资占比达42.4%,而美国对海外制造业投资占比49.3%,显示其全球竞争力。

美国政府从政策上讲,对制造业回流也提供了许多激励政策。例如:

对新建/迁回工厂给予联邦和州税减免;对半导体芯片企业新建/回迁依据芯片法案提供总计达520亿美元补助;国防采购优先支持本土厂商;在人才和教育改革上推广建立技工学校和社区大学合作计划,专门培养焊接、电气、机器人维护等技能工人,加强STEM人才供给,特别是在中部和南部州;以及特朗普最近搞的对等关税政策。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下那些产业开始成功回流。

1. 半导体与先进电子

基于《芯片法案》的补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德州均顺利建厂投产。

2. 新能源与电动车

基于《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特斯拉,LG化学和SK 均在美国投资电动车和电池生产。福特、通用也开始在密歇根、肯塔基州建立电池厂。

3. 医疗与制药

鉴于疫情暴露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的原料药依赖,在政府推动下辉瑞、Moderna扩大本土产能和原料药的自研自建项目。

4. 国防与航天制造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通用等开始加大供应链厂商的本土生产占比。

5. 消费电子与高端家电

部分高端品牌尝试本地组装,如三星在南卡生产家电

除了高端制造业,一些“非高端”的制造行业也出现了回流趋势:

1. 纺织与服装部分环节:

依托自动化缝纫技术进步,以及为快速响应本地市场的定制、小批量生产产品。

成功案例:

American Giant:建立全美供应链,强调“100% Made in USA”

Parkdale Mills:世界最大纺织纱线厂之一,在美国南部保持大量产能

Brooks Brothers:维持部分美国工厂生产高档成衣和西装

2. 食品与饮料加工

基于食品安全法规的严格要求和冷链物流的高昂成本,及“本地农场-本地加工”理念兴起。

成功案例:

Tyson Foods:在美中部大量投资自动化屠宰与包装设施

Blue Diamond(加州杏仁):从包装到加工全链条留在美国

New Belgium Brewing:坚持本地精酿产地化,成功打开全国市场

3. 建材与五金工具以及小众品牌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主要涉及一些特种的对品控、耐用性要求较高或对环保要求较高的品牌,但还不是主流。

回流失败的产业:

1. 造船与重工业:

美国造船业尝试回流相关设备制造,如GE Marine,但遭到中国和和欧洲企业(大连海事设备公司、挪威的Kongsberg)联手阻击。不要主要失败原因在于重工业项目利润率太低,且缺乏相应的产业工人,2023年美国造船业就业岗位不足12万人。炼钢和机床等重工业也面临和造船业同样的问题。

2. 清洁能源及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为清洁能源制造业提供巨额补贴,以吸引企业投资美国。但截止到2024年,约40%的清洁能源制造项目进度滞后或停摆。原因在于基础零件供应链完全受制于中国(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占全球光伏供应链的80%以上),以及中国生产商较低的价格导致在美生产产品的竞争力不足。

纺织和制鞋产业: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纺织行业回流就业岗位不足5000个,2023年服装进口额依然超过830亿美元。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问题,美国纺织工人平均年薪约4万美元,远高于越南3000美元的平均薪资。而自动化技术(缝纫机器人)尚未成熟,无法完全抵消人工成本。

制鞋产业中,Nike作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和服装品牌,曾尝试将部分生产转移到更靠近美国的墨西哥地区以实现“近岸外包”。2015年Nike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启动了一项高科技自动化制鞋工厂计划,目标是到2023年生产数千万双运动鞋,显著减少对亚洲工厂的依赖,同时利用自动化技术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但结果是惨败,导致2023年Nike放弃该计划,重新返回亚洲。此外Nike的竞争对手Adidas和Under Armour也尝试了类似的项目,也均因类似问题失败而关闭了相关设施。

失败原因在于制鞋工艺涉及大量柔性材料(如织物、橡胶)和复杂工序(如粘胶、缝纫),自动化机器人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适应材料的不规则性,经常出错导致鞋底粘合失败或产品瑕疵。换句话说目前机器人还无法达到人手操作的灵活性和精确度。且墨西哥缺乏亚洲那样完整的制鞋供应链,增加了物流和采购成本。

2023年全球95%的鞋类产品仍由越南(49%)、印尼(27%)和中国(18%)制造。

总体上看美国制造业在高技术领域保持全球竞争力,但在传统行业上虽然在政策推动下有回流趋势但整体并不明显。全面回流受限于成本、工人短缺和供应链不完善的影响,更多表现为“选择性回流”或“近岸外包”。

美国目前采取的对策:

一是把AI和机器人技术当做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关键工具,因为它们可以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抵消美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年薪约6万美元,中国只有1.2万美元)。所以在2024年,美国制造业在自动化方面投资占运营预算的30%,同比增长7%。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虽低于中国(392 vs. 470),但在高技术行业(如半导体、汽车)已广泛应用。

二是在 AI 和机器人领域对中国实施了多方面的限制,通过“人工智能扩散临时最终规则”和“2025 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等政策,对芯片、算法、代工、研发和投资领域进行全面管控和封锁。

三是美国并不需要所有制造业回流,而是希望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高科技产业,包括芯片,医药,钢铁,造船等制造,能控制在美国本土或者盟友国家。

四是美国希望通过关税战完成产业链转移,并不追求所有相关制造业全部回流到美国,而是至少要让它流出中国,这是中美意识形态对抗的必然结果。

正如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一起访谈中所说:

美国的经济,现在像杠铃,一端金融和科技遥遥领先;一端能源和资源牢牢支撑;但中间经承载无数工薪阶层梦想的制造业开始空心化了。而总统的目标很清楚,不是回头追逐过去的老锈了的老厂房,而是打造新一代的高性能制造岗位。不仅要带回来,更要创造出来。

这是场持久战,每天都有企业在对接,每天都在推进行动。美国的未来工厂是在路上。

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金融,科技,制造三方面同时取得霸权和高速增长,但AI和自动化会让这个目标实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