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鞋匠学徒到“红色推土机”:卡冈诺维奇如何书写苏联政坛奇迹?
发布时间:2025-05-15 07:30 浏览量:5
在苏联政坛里,卡冈诺维奇是典型的草根逆袭的代表。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他从基辅乡村的一个普通鞋匠学徒,一路成长为了斯大林最信赖的“钢铁助手”,更是在苏联历史的关键时刻多次走上权力前台,堪称传奇!
1893年11月22日,卡冈诺维奇出生在乌克兰基辅省的一个贫困犹太家庭。因家庭负担过重,从14岁时卡冈诺维奇就辍学工作,在一个鞋匠作坊当学徒谋生。或许是从小就接触生活苦难的缘故,卡冈诺维奇少年时期便对底层劳工的苦难有了极其深入的理解。
1911年,卡冈诺维奇正式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巴库和乌克兰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卡冈诺维奇被派到尤佐夫卡(今顿涅茨克)从事组织工人武装工作,也就是这一时期,他认识了后来成长为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只不过此时的赫鲁晓夫略显青涩,只是卡冈诺维奇众多下属中并不起眼的一个而已。
但不论怎样,卡冈诺维奇的成熟稳重、热情洋溢还是给青年赫鲁晓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赫鲁晓夫的晚年回忆录记载:“卡冈诺维奇在车间里讲话时,总能用最简单的道理让工人们明白革命的必要——他天生是个组织者。”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作为值得培养的年轻干部,卡冈诺维奇进入了苏联高层的视野。1924年列宁逝世后,卡冈诺维奇瞄准时机,坚定地站在斯大林阵营一边,成为了“斯大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站对了阵营自然好处多多,卡冈诺维奇在苏联政坛一路攀升,到了1925年他已经是乌克兰政坛的一把手了。
在担任乌克兰中央第一书记期间,卡冈诺维奇强力推行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以铁腕手段镇压了乌克兰存在多年的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维护了乌克兰社会的稳定。
根据乌克兰的党史记载,1927年,卡冈诺维奇在哈尔科夫政策会议上宣称:“任何将乌克兰特殊化的企图,都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必须用布尔什维克的扫帚清扫干净。”这种强硬风格使得他赢得了斯大林的赏识。
1930年以后,卡冈诺维奇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先后担任了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重工业人民委员的职务,负责苏联国内的工业建设。在卡冈诺维奇的铁血风格推动下,苏联胜利完成了修建莫斯科地铁、第聂伯河水电站建设等标志性工程,这些工程至今仍在使用。
在莫斯科地铁建设过程中,卡冈诺维奇提出了“用社会主义速度超越资本主义”的口号,他要求工程队“每天24小时轮班,让隧道每天向前推进”,这种三班倒制度大大缩减了地铁通车的时间。到了1935年莫斯科地铁通车时,为表彰卡冈诺维奇的杰出贡献,斯大林亲自授予了他列宁勋章,称其为“苏维埃速度的化身”,卡冈诺维奇本人由此也赢得了“红色推土机”的雅号!
但是,这种高速推进往往伴随着对工人的严苛管理。根据莫斯科当时的工程报告显示,在地铁修建过程中部分工段因过度加班而导致了事故率明显上升,地铁工人的安全受到了严重损害。可卡冈诺维奇却在苏联政治局会议上这样说:“革命建设没有温情主义,流血流汗是通向共产主义的代价。”那么,是谁成为了代价呢?
苏联大清洗期间,卡冈诺维奇作为斯大林的左膀右臂,深度参与了基洛夫遇刺后的国内肃反行动。1937年,卡冈诺维奇被派往乌拉尔地区,负责对肃反工作的督导。根据解密的克格勃文件显示,卡冈诺维奇曾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这样建议:“对旧技术专家和异见分子,必须实施最坚决的清洗,否则工业齿轮将被锈蚀。”在他的推动下,乌拉尔地区的数百名工程师和“异见分子”遭遇了被流放处决的命运。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卡冈诺维奇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战时的运输调度工作。在卡冈诺维奇的建议下,苏联高层同意将西部的工业设备大规模东迁,这为苏联西伯利亚军工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二战结束以后,卡冈诺维奇似乎失宠了,他在苏联国内的政治影响力逐渐下滑,在核心集团中排到了最后一位,甚至还不如昔日下属赫鲁晓夫的政治地位高。
战争结束后的卡冈诺维奇主要负责国内工业的重建工作,也算是发挥他的老本行了。据资料记载,在主持第聂伯河流域重建工作期间,卡冈诺维奇还发生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即他与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相识了。
1946年,在扎波罗热钢铁厂的工地上,卡冈诺维奇对现场指挥工人工作的的勃列日涅夫打气说:“小伙子,苏维埃钢铁不是眼泪浇出来的,是工人的汗水和意志炼成的——明年十月革命节,我要看到高炉喷出火焰。”勃列日涅夫本人后来在自传中回忆,正是卡冈诺维奇的这次赞赏让自己进入了苏联高层的视野。一年以后,勃列日涅夫就获得了列宁勋章,并升任为了州委书记。
斯大林逝世后,卡冈诺维奇的政治命运急转直下。1957年,因不满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卡冈诺维奇联合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发起了“反党集团”事件,试图以此来罢免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
在1957年6月召开的苏联中央全会上,卡冈诺维奇指控赫鲁晓夫“破坏集体领导原则”,但由于赫鲁晓夫赢得了朱可夫等军方高层的支持,这次的政变最终失败了。此事过后,卡冈诺维奇被定性为了“反党分子”,随后被开除出了苏联中央委员会。根据当时留存的会议记录显示,赫鲁晓夫在批判“反党集团”时尖锐指出:“卡冈诺维奇同志忘记了,我们已经不是1937年,个人专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赫鲁晓夫本人还是很念旧情的,对卡冈诺维奇的处理比较宽大,只是委派他到乌拉尔钾碱厂当个厂长。失势后的卡冈诺维奇正式退出了苏联政治舞台,一家在莫斯科低调生活了几十年。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卡冈诺维奇本人并未向其他苏联领导人一样热衷于撰写回忆录。据资料记载,卡冈诺维奇晚年拒绝撰写回忆录,他仅在1969年接受了苏联《真理报》简短采访,其中表示:“我一生忠于列宁和斯大林的事业,历史会做出公正评判。”
1991年7月13日,卡冈诺维奇在苏联解体前的两个月病逝,享年98岁。在临终前,他本人要求丧事从简,骨灰后来安葬在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的普通墓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卡冈诺维奇是幸运的,毕竟他没有目睹曾经为之奋斗一生的联盟的黯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