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活动中心?老人扎堆快餐店蹭空调,脱鞋、躺沙发,无视驱赶
发布时间:2025-07-07 08:02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势述该篇文章结尾
“要聊天去外面聊,我们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
今年的高温无疑对我们老说又是一次极限挑战,多地室外温度计的水银柱固执地卡在38、39度的高位,阳光砸在水泥地上,蒸腾起灼人的热浪。
街道空旷,行人寥寥,老年人无论是平时下棋打牌,还是带着孙子出来透透气,都无处可去,突然快餐店里免费蹭空调成了银发圈中聚集的热门场所。
商家现在进退两难,赶走,被骂,不赶,那就倒闭?
01高温下的“免费老年活动中心”
推开快餐店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冷气本该令人舒爽,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不少顾客皱起眉头,转身离开。
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很明显已经把这里当成了专属领地。
几张沙发被完全“占领”,更有人肆无忌惮地平躺着,鞋子随意脱在一边;有人光着脚丫,毫不介意地将脚底板搭在干净的餐椅上;更多的老人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高声谈笑,旁若无人。
空气中,除了冷气,还隐约混杂着汗味和不那么怡人的气味,店员看着空荡荡的餐桌和不断流失的顾客,一脸无奈:“翻台率?根本别想了。”
新客人一进来,看到这场面,扭头就走,话都不多说一句。
收银台旁,一只新安装的喇叭,正循环播放着清晰却略显无力的提示:“要聊天去外面聊,我们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
声音在嘈杂的谈笑声中,立刻被淹没,店员都在苦笑,因为喇叭装上一点用没有。而现在的老年人都很有底气,普通店员过去说,眼皮都不抬一下,全当没听见。
而只有老板或者店长亲自出面,嗓门大点,他们才勉强动一动,可过一会儿又回来了。 门店经理王先生算了一笔账:入夏以来,因老人长时间占座导致的直接客流量减少至少两成,营业额下滑明显。
经理对着记者无奈的表示“开门做生意,水电、人工、房租,哪一样不是成本?空调开得足,电费更是蹭蹭涨,可该坐进来消费的客人,被挤走了。”
当店员尝试劝阻时,一句“你们年轻人,怎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么热的天,让老人家歇歇脚怎么了?”这话说得也没毛病,所以年轻的店员们直接语塞。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7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理解:“这几天确实高温红色预警,酷暑难耐。老人们走到有空调的地方,想歇一歇,也是人之常情。”
02事件进展
7月6日当天下午,镇政府也迅速介入协调,上下午两次派人到店,“做了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成功劝离了聚集的老人。
然而,这种“劝离”能否持久?
明天、后天,当太阳再次炙烤大地时,老人们又会流向何处?
其实这件事表面看是“蹭空调”,深层次却是城市社区服务在极端天气下暴露出的软肋与尴尬。
老人们的行为,实实在在地挤压了商家的生存空间。客人的流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卫生环境的破坏增加了额外的清洁成本和管理压力,持续的噪音干扰更损害了快餐店作为餐饮场所的核心功能。
但是,商家在高温天驱逐老人是否缺乏人道关怀?
这拷问直指人心,没有人能否认老人在酷暑中的艰难。然而,当“高温无情人有情”的朴素情感,变成对商家单方面的道德施压,甚至成为老人不文明行为的“挡箭牌”时,这种“温情”是否已悄然变味,成为一种无形的“情感PUA”?
商家承受的损失和额外负担,又该由谁来认领?
如果只用一句轻飘飘的“理解”很显然无法覆盖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本。
现在回头看,城市社区里,供老人夏日避暑、日常交流的公共空间,是否真的充足且舒适?
那些本该发挥作用的社区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现在什么情况呢?在这个夏天,是同样清凉开放、服务到位,还是大门紧锁或形同虚设?
实际上现实就是很骨感,公共服务的缺位,不能也不该由街边的小店来填补。
如果要求每一个开门做生意的店家都成为“慈善堂”,既不现实,也不公平。这无异于将社会责任粗暴地转嫁给个体经营者,最终只会损害市场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03“老有所安”的解决方式
现在的解决之道,还是是多维度的合力。
社区必须动起来,街道、社区组织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应主动开放有空调的公共活动室、阅览室,提供茶水等基础服务,明确告知并引导老人前往。
这压根不是非额外负担,而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与担当。
而城市管理需要更精细,合理规划,在老人聚居区域增设带有遮阳棚、座椅的街心公园或休憩点,哪怕配备大型风扇,也能缓解部分酷热。对占用商家资源并严重影响经营秩序的行为,必要的、文明的规劝和管理也不可或缺。
商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其实也可以展现灵活性与善意。比如在非绝对高峰时段,允许老人短暂纳凉,设置醒目的文明公约提示牌。
以上的建议一定不是强制义务,边界必须清晰!不能牺牲正常经营秩序,更不能成为不文明行为的借口。
炎夏之下,城市如何安放一张老人的清凉座椅?
这问题不解决,类似的“蹭空调”拉锯战,明年、后年,仍会在无数个街角小店反复上演。
老人们渴望一个凉爽的社交角落,商家也需守住赖以生存的经营底线。当社区活动中心的大门真正为老人敞开,当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足够包容,当社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需要清凉的角落,快餐店里无奈的喇叭声才能停歇。
城市文明的温度,不在于让商家成为免费避暑站,而在于让每位老人都有尊严的纳凉去处。这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是整个社会对“老有所安”的诚意。[给你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