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生活,是这个样子!国营工厂让人羡慕,衣服鞋子轮换着穿

发布时间:2025-07-10 04:31  浏览量:4

80年代的烟火气

80年代的人们,脸上总带着股劲儿,虽然日子还不算富裕,但觉得明天肯定比今天好。

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种地的,都透着一股踏实肯干的精气神,相信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街上没多少红绿灯,十字路口多是交通岗亭,穿白制服的交警,站在高台上指挥交通,很少出现堵车。

80年代打酱油,是孩子们的活,拿着空瓶和几毛钱跑到供销社,售货员用漏斗把酱油从大缸里舀出来,“咕嘟咕嘟”灌进瓶里,回家路上小心翼翼捧着,生怕洒出来。

那会儿酱油、醋都是散装的,拌米饭吃非常香!

上班上学基本靠自行车,永久、凤凰牌是稀罕货,得凭票才能买到。

车把上挂着网兜装饭盒,后座绑着孩子的小椅子,早晚高峰时,马路上全是叮铃作响的自行车。

80年代,买东西离不开各种票证,粮票、布票、油票、甚至农村还有粪票。

直到90年代初,这些五花八门的票证,才慢慢退出舞台。

80年代的电视机,大多是黑白的,屏幕小,还得外接天线,信号不好时就拍两下。

一到晚上,邻居们就挤到一起看《霍元甲》,屋里屋外全是人。

学校多是红砖平房或老楼,教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夏天靠开窗通风,冬天生煤炉取暖。

下课铃是铁棍敲铁环,“铛铛”声一响,孩子们就冲到操场玩跳皮筋、丢沙包。

农村赶集很热闹,农历逢集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路边摆着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还有铁匠铺、修鞋摊,到处都是讨价还价声!

80年代的年轻人爱读书,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成了共识。

新华书店里总有人排队买书,《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是抢手货,街头阅报栏前常围着看报的人

80年代,绿皮火车是长途出行的主力,车厢里人挤人,座位底下都能睡人。

车窗可以打开,夏天吹风,冬天裹紧大衣,走得慢但停站多,沿途能看到各地风景

80年代,家里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就算条件不错了。

90年代才开始追求“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

那时候学生作业不多,放学回家,爬在凳上写作业,很快就能写完,然后就是和小伙伴疯玩,直到父母喊吃饭,才各回各家。

80面对上学从不用家长接送,家近的三五成群结伴走,家远的跟着大孩子一起,沿着田埂,马路慢慢晃。

书包斜挎在肩上,兜里揣着弹珠或沙包,路上摘野果、追蝴蝶

80年代,衣服料子没什么花样,不是的确良就是棉布。颜色也单调,大多是蓝的、灰的,看着挺素净。

鞋子款式也少,翻来覆去就那几种。衣服穿旧了也不扔,老大穿小了就给老二、老三接着穿

公共电话很少,单位或家属院门口有公用电话亭,打电话要排队,长途得去邮电局挂号。

写书信是主要联系方式,信封上贴8分邮票,寄到外地要等好几天

80年代零食很简单,冰棍几分钱一根,奶油雪糕比较贵,要1块一根,都是用棉被裹在木箱里卖

爆米花是流动摊贩现做的,“嘭”的一声巨响,白花花的米花就出来了,还有糖块、瓜子,只有过年时才能多吃点。

城市里的高楼不多,大多是几层的居民楼,没有电梯,楼道里堆着杂物,晾着衣服。

院子里有自来水龙头、公共厕所,邻里之间互相借东西、搭把手是常事

80年代的婚礼,没有精美婚纱照、没有复杂的婚礼仪式,在家摆几桌酒席,请亲戚邻居吃顿饭,就算成了。

夫妻就算吵架动手,也很少有离婚的,认准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80年代的工厂,大部分还是国营的,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小孩上学、房子、吃药看病、厂里都管。

能进国营工厂上班,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

80年代,很少听说谁秃头,那时候生活节奏慢,压力没那么大,饮食也清淡,多是粗粮蔬菜,年轻人头发都浓密黑亮,梳着当时流行的分头、马尾,很少有人为头发发愁。

80年代农村过年,经常坐着马车去亲戚。马蹄踏在结了冰的土路上“嗒嗒”响,赶车人甩着鞭子吆喝,虽然冷得缩脖子,可是心里就暖和。

80年代的二八大杠自行,横梁又宽又硬,孩子小时候坐在侧面的箩筐里,大点了挪到后座。车铃铛“叮铃”一响,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逝去的童年与青春!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