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道工序纯手造!700年故事都缝进这双鞋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22:17  浏览量:1

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沿用纯棉白布纳底进行“六刷六剪“的毛边处理,有三十二道传统工序。

——《成都乡镇简志》

唐昌布鞋

南派布鞋代表

早在清末宣统年间便已“冠绝川西”

更是曾经受到邓小平的青睐

2021年

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

成功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天《非遗里的成都》

跟着小志一起来看

名声大噪的唐昌布鞋

一双鞋中的人文地理印记

唐昌布鞋,这一源自川西平原的手工业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文化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早在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就已设县。唐代正式设唐昌县,取唐代繁荣昌盛之意。

▲唐昌镇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唐昌,这座几经易名、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古镇,自古以来文化深厚、商贸繁荣,为布鞋的制作与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唐昌布鞋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唐昌布鞋的历史可追溯至700多年前,其独特的风格和制作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匠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南派布鞋代表。

唐昌布鞋为纯手工制作,尤其是其中的毛边槽眼布鞋鞋底、鞋帮的基础工序,为川西独有,见证了川西地区民俗审美近千年发展变化。这些技艺和风格的传承与发展,都与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匠人们的坚守密不可分。

▲唐昌布鞋 图片来源:方志四川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昌布鞋与成都的发展紧密相连。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为蜀地带来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他们带来的先进制鞋技艺与本土工艺相结合,推动了唐昌布鞋的飞跃发展。这一时期的布鞋,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新的技艺和风格,成为当时人们追求时尚与舒适的理想选择。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宣统年间,成都地区销售和生产布鞋的店铺多达数百家,形成具有川西文化特色的“靴鞋帮”,而唐昌镇生产的布鞋,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冠绝川西”。

▲风格独特的唐昌布鞋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具有民俗审美的唐昌布鞋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时期川蜀地形的独特性和运输业的发展对布鞋提出了新的挑战。川西人民根据实际需求,对布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唐昌布鞋风格。

这种风格既适应了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日益繁重的生活节奏,又保留了传统布鞋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唐昌布鞋曾经因为受到邓小平的青睐而名声大噪,在政府的支持和匠人们的努力下,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地域风情与匠心工艺的典范

款式设计方面,传统布鞋种类繁多,诸如槽眼鞋、松紧鞋、靸鞋、绣花鞋、绊绊鞋、懒式鞋、搭搭鞋等,不一而足。唐昌布鞋在鞋面造型上,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槽眼鞋、松紧鞋、绊绊鞋等经典款式,而其主要的款式特色,则在于独特的鞋底毛边设计

这一砂边磨毛的设计,不仅充分考虑了川西人民穿着环境的特殊性,同时也巧妙融合了当地的民俗审美,对传统千层底鞋底进行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改良与创新。

据《成都乡镇简志》记载:唐昌布鞋遵循独特的“托里托面”“三翻口”等技法,“内绱”和“叠跟”等工艺,极为烦琐,包含30余道大工序和100余道小工序。

其工艺流程大致如下:备料、布料缩水、调制糨糊、打布壳、晒布壳、排版、下样、切样、包盖板、托里托面、剪帮、下口条、接口条、压口条、叠帮、包口条、标配编码、纳底、修边、翻底边、打堂底、浸口(安装松紧)、捶底、绱鞋、楦鞋、烘鞋、砂边、剪边、粘边、粘后跟、拆楦、总检。这既精致又烦琐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对每一道工序技术的严格要求。

在材料选择上,唐昌布鞋坚持天然、环保的原则。鞋面采用优质的棉布,鞋底和内衬则选用天然的材料,确保鞋子的透气性和舒适性。同时,使用天然糨糊作为鞋底黏合剂,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制鞋人对环保的承诺,更彰显了他们对品质极致追求的匠心精神。

时代浪潮里的机遇

赖学成、赖淑芳、艾鹏是唐昌布鞋的三代传承人。非遗传承人赖淑芳,对唐昌布鞋怀有深厚的情感。当她得知这项传统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她永远记得2018年2月12日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战旗村时,购买了她亲手制作的一双千层底布鞋。那一刻,她深切地感受到,唐昌布鞋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

▲赖淑芳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唐昌布鞋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自那以后,唐昌布鞋的知名度攀升,产量和销量也实现了翻倍。面对这样的机遇,赖淑芳深知,他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制作方式,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总书记无意中为我们唐昌布鞋打了一个‘免费的大广告’,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赖淑芳开始思考如何让唐昌布鞋在这极高的关注度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与规模化的机器生产形成错位竞争,真正融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赖淑芳和她的团队进行了多种融合创新的尝试。2018年8月8日,唐昌布鞋正式入驻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布鞋制作的整个过程。这一举措不仅拉动了战旗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还让更多人通过亲身体验,对唐昌布鞋的制作技艺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唐昌布鞋坊 图片来源:天府郫都

同时,赖淑芳还创造性地将蜀绣、棕编等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融入布鞋制作,推出了蜀绣婚鞋、棕编布鞋等新颖的产品。并与学校合作研发出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布鞋,并创新性地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如今,他们的布鞋价格已经提升至每双198元至798元,高端布鞋的售价甚至每双可达千元。

▲选用优质棉布制成的唐昌布鞋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历经时代变迁,唐昌布鞋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还展现着成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它是成都宜居文化的生动缩影,也是一种行走在街头巷尾的艺术。

截至目前,成都拥有336个市级及以上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助力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非遗里的成都》,以方志文献中对成都非遗的记载为引,精选具有代表性、大众喜闻乐见的30个非遗项目,小切口纵深展示天府之国精湛独特的非遗技艺和深厚绵长的非遗文脉。“成都方志”开设“非遗里的成都”专栏,带你领略成都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