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女子!不是警察却站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07-16 16:05  浏览量:1

襄阳樊城区的老巷子里,街坊们总说:“看到陈姐的蓝布围裙,心里就踏实。”

陈兰英不是警察,甚至连社区网格员都不是。她是巷口“陈记修鞋铺”的老板娘,五十出头,手背上总沾着黑鞋油,说话带着襄阳话特有的尾音,脆生生的。但就是这个每天蹲在小马扎上钉鞋掌的女人,总在街坊最慌神的时候,站成最稳的那根桩。

去年七月的暴雨,老城区低洼处的水涨得比八仙桌还高。凌晨三点,巷尾独居的张奶奶在屋里喊救命——她家一楼的门被积水顶死,窗户又被防盗网焊死,老人抱着煤气罐在水里直打颤。

最先摸到张奶奶家后墙的是陈兰英。她没穿雨衣,浑身淌着水,手里攥着把锈迹斑斑的钢锯——那是她修鞋用的工具。“张奶奶,别怕!锯子不快,我慢点锯,您扶稳了!”她仰着头喊,声音被雨声砸得碎碎的,却透着股不容置疑的稳。

旁边有人喊:“陈姐,等消防员来!你这锯子哪行?”她没回头,膝盖陷在泥水里,锯条卡在防盗网的铁棱上,一下下磨出火星。“等不及!水再涨,煤气罐要漂起来了!”

钢锯磨得发烫,她换手时,指甲缝里渗出血,混着泥水抹在脸上。二十分钟后,防盗网锯开个豁口,她踩着邻居递来的木凳,先把张奶奶背出来,又返身把煤气罐抱到高处。等消防员带着冲锋舟赶到时,她正蹲在路边给张奶奶揉抽筋的腿,蓝布围裙拧出半盆水。

街坊们这才想起,陈兰英总在这种时候“冒出来”。

前年冬天,巷口的老槐树被雪压断枝,砸在电线上,火花噼啪响。放学的孩子吓得不敢过,她搬来修鞋的铁砧子,垫着砖站上去,用绑鞋线的粗尼龙绳,一点点把断枝往旁边拽。“娃子们别怕,陈姨拽稳了,你们一个个跑!”她的棉鞋湿透,冻得直跺脚,却笑着数:“一个,两个……都过去了啊!”

还有次,三楼的王师傅突发心梗,家里只有上小学的孙子。孩子哭着跑到鞋铺,她扔下手里的鞋楦子就往上冲。王师傅体重近两百斤,她一个人架不动,就跪在地上,用后背顶着王师傅的腰,让孩子在后面推,一步步挪到楼下救护车旁。等王师傅家属赶到医院,她正蹲在走廊啃干馒头——早上没顾上吃早饭。

有人问她:“陈姐,你不怕吗?”她总是用擦鞋布擦擦手,嘿嘿笑:“怕啊!锯防盗网时,手都抖得像筛糠。可听着张奶奶在里面哭,脚就像钉在那儿了。”

她的鞋铺墙上,钉着块木板,上面没挂营业执照,却贴满了街坊的便签:“陈姐,我家灯泡坏了,下班帮看看?”“陈姨,明天孙子放学晚,麻烦接一下?”她都用红笔圈着,修鞋的间隙就去办。

有次记者来采访,镜头对着她时,她正给一双旧解放鞋钉掌,头也不抬:“别拍我,我就是个修鞋的。谁遇上这事,都会搭把手。”可镜头扫过她的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虎口处还有道月牙形的疤,是去年拽断枝时被铁丝划的。

如今,巷子里的人路过鞋铺,总会多聊两句。张奶奶提着刚蒸的包子往她手里塞,王师傅的孙子放学就来帮她递钉子。陈兰英依旧每天蹲在小马扎上,敲敲打打间,把日子过成了老巷里最踏实的声音。

她不是穿制服的守护者,却用一双修鞋的手,缝补着街坊们的急难;她没站在聚光灯下,却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站成了比招牌更醒目的存在。这大概就是襄阳城最暖的模样——平凡人的肩膀,总能扛起不平凡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