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鞋子一换,摔倒骨折少一半!这3种鞋老人少穿,不利于关节

发布时间:2025-07-17 21:37  浏览量:5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对一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老人摔倒,骨折,住院。

骨折的位置多在髋部或腕部,原因各不相同,但医生往往先低头看看患者脚上的鞋子。

宽松布鞋、硬底拖鞋、后跟松垮的皮便鞋,这几种鞋型几乎占据了“摔倒榜”前列。

很多人不信,一双鞋子能决定摔不摔?但事实是,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骨折,只是因为穿了不合适的鞋。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步态、肌肉反应、关节灵活性都会明显下降。

肌肉力量的削减、反应时间的延长以及前庭功能的衰退,致使老年人在平衡控制方面本就处于劣势。

一双鞋如果无法提供基本的支撑与缓冲作用,等于把一个本就站不稳的人推进不稳定的地面条件中,这种“鞋地互动”才是摔倒的第一现场。

而绝大多数老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在一项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的老年人摔倒风险因素研究中,研究团队对1,760例65岁以上摔倒导致住院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其中约58%的患者在摔倒当时穿着的是无跟固定、缺乏防滑纹理或完全没有后跟包裹的鞋类。

这一数据与一般认知存在明显偏差。研究结论也指出,穿着结构性稳定、鞋底具备摩擦力的鞋类可使摔倒风险降低达48%。

很多老人依赖于“穿脱方便”的标准选鞋,这是核心误区之一。

传统布鞋或拖鞋虽然容易套脚,但由于没有鞋带、缺乏足部包裹性,导致在步伐切换、地面不平时无法提供足够稳定性,鞋子可能先“走”而人未动。

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2020年的一项实地实验发现,穿拖鞋行走的老年人,在上下楼梯或地面湿滑状态下发生跌倒的风险是穿系带运动鞋人群的2.2倍。

研究中指出,拖鞋对足弓没有支撑,无法限制足部横向晃动,特别是外翻倾向严重者,风险更高。

第二类危险鞋型,是所谓的“软底舒适鞋”。

不少商家标榜“柔软无敌”“像踩棉花”,迎合老人脚感需求,实则是又一个陷阱。

美国波士顿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在2022年的报告中警告,鞋底太软会导致中足支撑结构松弛,使步伐发力点转移,破坏步态稳定,反而加大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压力。

在对540名穿软底鞋老年人的步态追踪中,研究发现其前掌着地时间延长,落地角度偏斜,步幅变窄,重心更靠前,容易造成向前摔倒。

也就是说,“走得舒服”的鞋,未必是“走得安全”的鞋。

此外,很多所谓老年鞋使用泡沫材质填充鞋垫,鞋垫形变后无法恢复原状,形成内陷,不但失去了减震作用,反而增加了足底受力不均,引发前脚掌疲劳性疼痛。

对本身患有骨质疏松、膝关节炎或脚趾变形的老人来说,这种鞋可能在无声中成为摔倒的助推器。

第三种最易被忽视的危险鞋,是“健康凉鞋”或“露趾防滑鞋”。

尤其夏天,老年人喜欢通风透气的鞋型,市面上所谓“防滑凉鞋”大行其道,实则多为设计单薄、前掌缺乏保护、鞋面支撑力弱的廉价产品。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一项实验显示,在进行急停、急转弯等非线性步态测试时,穿露趾鞋的老年人重心位移时间延长14%,躯干摆动范围增加22%,显著影响步态稳定性。

裸露脚趾还可能在室内磕碰、外出时被小障碍物绊倒,而没有任何保护缓冲。

这三类鞋型之所以危险,不是偶然,而是它们都破坏了“鞋与地、鞋与脚”的关键关系。

老年人对地面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本应由鞋子承担的部分反馈功能、稳定功能、支撑功能全部丢失,只剩下一种“形式上的穿着”。

走在路上,鞋底薄、鞋面松、脚掌滑,地上一有小变故,人就栽了。

但问题不只在鞋上,更在选择的逻辑上。很多老年人一生节俭,认为买鞋不该花大钱,“穿得久就是好鞋”。

结果是,鞋底磨平了也不换,脚型变了也不调,甚至左右脚都不对称了还硬撑着穿原来那双鞋。

医学研究早已证明,脚型在60岁后会发生明显变化,包括足弓塌陷、脚掌宽度增加、脚趾外翻、足底脂肪层变薄等。

若仍沿用年轻时的鞋码和鞋型,就像穿着别人的鞋在走路,走一天,膝盖、髋关节、脊柱全都受力异常,长期下来,骨关节损伤几乎是注定的。

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观点是,鞋子不是用来“防摔”的。这种认识太低估鞋子的作用。

鞋子是下肢骨骼系统的起点,是地面力量传导进全身的第一道接口。

穿错鞋不是走路不好看,而是直接影响骨盆稳定、脊柱排列、膝盖压力。

尤其是那些关节已经退化、肌力不足、骨量下滑的老年人,鞋子就是他们最后的“地面安全带”。

在美国国家老龄健康研究所(NIA)2023年公布的老年防摔生活干预指南中,“换鞋”被列为核心建议之一。

其中明确指出:后跟高度应在1.5~3厘米之间,鞋底必须具备横向纹理与弯曲阻力,鞋面应有包裹性,鞋内空间应预留脚趾活动范围,必要时可定制鞋垫调节内旋外翻。

指南特别强调,购买新鞋后应在家中穿足3天再外出使用,避免因不适应引发步态变化。

很多人到了晚年,牙换了、眼换了、关节也换了,唯独鞋子从没换过思路。

走了一辈子的路,最后却因为一双鞋摔倒,再也站不起来。这不是夸张,而是太多家庭真实的起点。

骨折本身不致命,但骨折之后卧床、感染、肺炎、栓塞、衰竭,才是老年人最沉默的死亡链条。

而那一切的起点,往往就在脚底下的那双旧鞋。

[1]黄若昆.老人选鞋标准:前宽、中韧、跟硬[J].家庭医药,2015,(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