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挫就躺平?用这招,他哭着也要自己爬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18 01:09 浏览量:9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三岁的孩子学系鞋带,手指拧成麻花,鞋带缠成乱麻,突然把鞋子摔在地上尖叫:"我不会!我不要学!";五岁的孩子搭积木,刚堆到第三层就塌了,当即把积木扫到地上,眼泪混着鼻涕糊满脸:"都怪积木不好!";一年级的孩子被老师点名上台讲故事,攥着衣角缩在讲台后,无论怎么催都不肯抬头,最后哭着被老师领下台。
你急得直跺脚:"这点小事至于吗?"转头又心疼得不行,蹲下来替他系好鞋带,重新搭好积木,甚至跟老师说"他还小,算了吧"。可下次呢?他还是会在系鞋带时哭,在积木塌了时闹,在要上台时躲。
你开始慌了:现在摔一跤就赖着不起来,将来遇到考试失利、朋友矛盾、工作挫折,他能扛住吗?
你以为是孩子胆小,其实是你没教他"拆困难"的本事
那天在游乐场,我撞见个有意思的画面。
一个小男孩学骑平衡车,摔了三次后坐在地上哭,妈妈没过去扶,蹲在三米外说:"你看车把歪了,是不是刚才转弯太急了?要不先试试直线骑,脚不沾地滑三米?"
男孩抽噎着站起来,扶好车把,真的只滑了三米。妈妈鼓掌:"这三米比刚才稳多了!再试试滑五米?"就这样,半小时后,他居然能骑着绕场一周了,下来时满头汗,却举着拳头喊:"我刚才摔了四次,但我搞定了!"
我突然明白:孩子不是怕困难,是怕"困难太大,自己抓不住"。就像让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搬沙发,他只会哭;但如果让他搬沙发上的抱枕,他会跑得飞快。
那些遇挫能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不是天生勇敢,是有人教过他:"大困难是纸糊的,撕成小块,你一拳就能打穿。"
这招有多狠?孩子哭着也要把眼泪抹掉继续试
小区的林姐给我讲过她女儿的变化。
半年前,朵朵学拍球,拍两下就掉,每次都把球扔出去喊:"我再也不玩了!"林姐要么说"这点事别哭",要么捡球替她拍,结果朵朵更抗拒。
后来林姐换了个法子:朵朵再哭时,她先抱过来说:"妈妈小时候学拍球,掉了十几次,手都红了,也想扔球走人。"等女儿情绪平了,她拿粉笔在地上画了个圈:"咱们今天不练'拍很多下',就练'让球在圈里掉一次',行不行?"
朵朵盯着圈,试着拍了一下,球掉在圈外。林姐说:"哇,就差一点!再试试让球碰到圈边?"那天,朵朵试了27次,终于让球掉在了圈里,跳起来喊:"我做到了!"
现在的朵朵,拍球能连续拍50次,上次摔了一跤,居然自己爬起来说:"刚才手太松了,握紧点就行。"
你看,当孩子发现"困难能被拆成自己够得着的小台阶",他的眼泪会变成动力——因为每迈一步,他都能摸到"我能行"的甜。
把"大老虎"切成"小面包",孩子自己就敢伸手抓
怎么帮孩子把困难撕成小块?其实就藏在日常的每个细节里,关键是你要学会"蹲下来看困难"。
先接住眼泪,再递一把"小剪刀"
孩子摔了跤哭,别急着说"不哭不哭",先蹲下来跟他说:"摔得肯定疼,换作是我,可能也会掉眼泪。"等他哭声小了,再递"小剪刀":"你觉得现在先站起来,还是先揉揉膝盖?"
我见过最厉害的奶奶,孙子搭乐高城堡塌了哭,她搂着孩子说:"这城堡塌的时候,是不是顶上的小旗子太重了?要不咱们先搭没有旗子的底座,搭稳了再插旗子?"孩子立刻止哭,真的先搭起了底座。
情绪是洪水,堵不如疏。你先把他的眼泪接住,他才肯听你说"怎么拆困难"。
把"我不会"变成"我先试试这一步"
教孩子系鞋带时,别让他盯着"系好一个结",而是拆成:"先把两根鞋带拉成一样长"→"交叉打个叉"→"捏着一根绕个圈"。每完成一步,就指给他看:"你看,这步你做得比妈妈第一次好多了!"
我侄女学拼音时总记不住"b"和"d",她妈妈就画了个小房子:"你看'b'的小竖在左边,像从左边进门;'d'的小竖在右边,像从右边进门。今天先记住'b'长什么样,明天再认'd'好不好?"三天后,侄女拿着拼音卡跟我说:"姑姑你考我,我能分清啦!"
大目标会压垮孩子,但"踮脚够得着"的小步骤,会让他觉得:"原来我能抓住点什么。"
你摔了跤的样子,藏着孩子的勇气
有次我做饭时打翻了番茄酱,溅了一地。我儿子在旁边看,我没叹气,拿纸巾擦的时候说:"你看,番茄酱跑出来了,不过擦干净再挤就好,刚才是我手滑了。"
后来他拼拼图拼错了,居然自己说:"没事,拆下来重新拼,就像妈妈擦番茄酱一样。"
家长是孩子的"困难教练"。你遇到堵车时骂骂咧咧,他就会觉得"堵车太可怕,只能生气";你打印机卡纸时说"先看看哪里卡住了,慢慢抽出来",他就会觉得"卡住了,总有办法弄好"。
你的每一个"平静应对",都是在他心里播"勇敢的种子"。
别做孩子的"挡箭牌",要做他的"脚手架"
我表哥曾是个"万能爸爸",儿子小宇学不会跳绳,他替儿子编理由跟老师请假;小宇跟同学吵架,他立刻去学校"摆平"。结果小宇三年级时,因为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居然哭着说:"爸爸你帮我做,不然我就不去上学了。"
表哥才慌了,开始学着"退一步"。小宇学骑自行车时,他不再扶着车座跑,而是说:"你先推着车走直线,走稳了再把脚放上去。"小宇摔了,他说:"你刚才车把晃了,下次把住试试?"
三个月后,小宇自己学会了骑车,更神奇的是,他做数学题时会说:"这题像骑车,我先拆成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原来,孩子的"抗挫力",是在"自己试、自己错、自己改"里长出来的。你替他挡掉的困难,其实是他该长的骨头;你扶他走过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他脚下的坑。
现在就试试:给孩子的"困难"划道线
今晚回家,你可以跟孩子玩个游戏:
1. 让他说一个最近觉得"很难"的事(比如"背古诗"、"系鞋带"、"跟小朋友打招呼");
2. 你拿张纸,跟他一起把这事分成"三步",每一步都要简单到"他肯定能做到"(比如背古诗:第一步读3遍,第二步记前4个字,第三步把前两句连起来);
3. 每完成一步,让他在纸上画个勾。
明天告诉我,他完成了几步?有没有跟你说"这个不难嘛"?
记住:孩子的勇敢,不是突然长出来的。是你在他摔到时,没说"别摔了",而是说"摔了也能自己站起来";是你在他哭着说"我不会"时,没说"我帮你",而是说"我们拆成小块试试"。
总有一天,他会遇到你挡不住的风雨,但那时他已经知道:"风雨再大,我能找到躲雨的屋檐,甚至能自己造一把伞。"这才是你能给孩子最硬的底气。
- 上一篇:双向奔赴的结局
- 下一篇:终于把空姐的高跟鞋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