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消费转折点:从追风口到算性价比,我们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23 01:40  浏览量:1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突然叹了口气:"现在人到底有钱还是没钱?"

你看,国家一轮接一轮的千亿补贴端上来,年轻人却喊着 "没钱不买";Lululemon 全球爆火,有人蹲点抢购,溢价几十倍的黄牛款却无人问津;三十几万的新车刚开发布会就被订爆,十几万的电车也悄悄冲上销量榜首。

这些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一个被误读的真相:大家不是没钱了,而是消费观念彻底变了。这不是从消费升级跌向消费降级,而是从冲动的 "剁手" 转向清醒的 "算账",该省的一分不花,该花的绝不犹豫。

2019 年,大概是消费领域的一道分水岭。

在此之前,整个市场都弥漫着 "消费升级" 的狂热。巨头们信新零售,阿里收购大润发、京东投资永辉,盒马带着 "日日鲜" 的概念横空出世;创业者们扎进新消费赛道,奶茶店、卤味铺、雪糕品牌像雨后春笋,喜茶雇人排队造热度,钟薛高靠 "国潮" 讲故事,潮鞋盲盒靠 "人造稀缺性" 让年轻人疯狂。

那时候的消费,更像一场 "为不同而花钱" 的狂欢,管它实用不实用,够不够特别才重要。

但 2019 年后,风向变了。王兴那句 "2019 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正在被验证。

曾经火热的电子烟、新茶饮、潮玩盲盒,大多成了过眼云烟。围炉煮茶标榜 "新中式生活",体验过的人却吐槽 "就这?";双 11、618 从全民狂欢变成 "套路吐槽大会",满减券难凑、降价幅度缩水,数据一路下滑。

不是消费欲消失了,而是大家学会了 "绕路":1688 上找源头工厂,二手平台淘 "99 新女大自用",直播间里看 "无套路百亿补贴"。就连争议颇多的 "仅退款",都成了消费者眼中的 "真香政策"。

二手市场爆火、二手车生意翻番,更说明问题:不是没钱买新的,而是越来越多人看透了 "品牌溢价" 里的水分。花一半的钱买九成新的东西,性价比反而更高,这不是降级,是算明白了 "值不值"。

如果说有一个品牌能精准踩中理性消费的节奏,领跑汽车一定算一个。

这个在营销上 "没什么活" 的品牌,悄悄成了国产新能源车销量榜首。它既没有靠流量明星站台,也没玩过 "饥饿营销",靠的是最实在的 "越级配置"。

消费者买账的逻辑很简单:花 10-20 万的钱,解决多样化需求,通勤用电省钱,长途用油不焦虑,配置还不输三四十万的车。这不是单纯图便宜,而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了 "超预期的价值"。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势力累计销量

有人说,现在的消费趋势是 "80 后到 95 后说了算"。这群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处于上升期,手里有钱,但花得格外谨慎:买奶茶会算 "料多不多",买车会比 "配置清单",就连买奢侈品,都要先查 "品牌历史 + 材质成本"。

他们不是不消费,而是拒绝为 "智商税" 买单。企业想活下去,就得从 "造风口" 转向 "练内功"。

王兴的话或许悲观,但换个角度看:当冲动消费退潮,理性消费登场,恰恰是市场成熟的开始。消费者更清醒,企业更务实,那些靠套路、靠溢价生存的品牌会被淘汰,而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毕竟,花钱的逻辑变了:以前是 "我觉得它好",现在是 "它确实值"。这不是消费降级,是消费终于回归了本质,买东西,终究是为了用,不是为了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