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圈的“鄙视链”,你中招了吗?

发布时间:2025-06-27 05:36  浏览量:1

前几天在跑团聚会上,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你才跑5K啊?我都全马了。"说话的人语气中带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让我想起一个在跑步圈里普遍存在却很少被公开讨论的话题——跑步的"鄙视链"。

或许你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或者无意中成为了这条链条上的一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点敏感但又很现实的话题。

欢迎关注,收藏。本文看完约7分钟。

01

跑步圈的"鄙视链"长什么样?

跑步圈的鄙视链其实挺复杂的,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悄悄地影响着很多跑者的心态。

从跑步距离来看,这条链大概是这样的:超级马拉松选手俯视全程马拉松跑者,全马跑者瞧不起半马选手,半马选手觉得10公里跑者还差点意思,而10公里跑者又觉得只跑5公里的人算不上真正的跑者。

至于那些每天慢跑几公里的大爷大妈,似乎连被"鄙视"的资格都没有。

配速也是另一个重要的鄙视维度。

3分多配速的精英跑者站在金字塔顶端,4分配速的业余高手紧随其后,5分配速被认为是及格线,6分以上就被贴上"龟速"的标签。有些人聊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己的最好成绩,仿佛配速就是衡量一个跑者价值的唯一标准。

装备方面的攀比也很明显。穿着最新款碳板跑鞋、戴着高端GPS手表的跑者,往往会对穿普通跑鞋甚至帆布鞋跑步的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似乎没有专业装备,就没有发言权。

02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鄙视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跑圈虽小,也是个“小社会”。

首先是人类天生的比较心理在作祟。跑步作为一项可以量化的运动,距离、时间、配速这些数字很容易成为比较的依据。当有了比较,就自然产生了高低之分。

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放大了这种现象。朋友圈里晒跑步成绩几乎成了标配,而那些令人羡慕的数字往往会引来更多关注和点赞。久而久之,跑步似乎变成了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健身手段。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跑友远离了“跑步朋友圈”,不加群、不晒图、不找搭子,独自一人,遵从于心。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商业推广。跑步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种马拉松赛事,而这些赛事往往以挑战更远距离、追求更快配速为卖点。无形中强化了"跑得越远越快就越厉害"的观念。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1828场,参赛人次达712万。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有多少人是真心热爱跑步,又有多少人是被这种"鄙视链"推着往前走的呢?

03

这条"鄙视链"到底伤害了谁?

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那些刚开始跑步的新手。很多人本来只是想通过跑步改善健康状况,却在无意中被卷入这种比较之中。有些人因为跑得慢、跑得少而感到自卑,甚至放弃了跑步。

但其实,处在"鄙视链"顶端的人也不轻松。他们需要不断维持甚至提升自己的成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跑步从愉悦的运动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跑步的卷从何而来?就是“鄙视链”给闹的。

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可能会导致一些跑者为了追求成绩而忽视身体信号,过度训练甚至受伤,过度追求配速和距离是导致跑步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04

跑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跑步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跑步首先是为了健康。无论你跑3公里还是30公里,只要动起来就比坐着不动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个标准用不着跑马拉松就能达到。

其次,跑步应该带来快乐和成就感。这种快乐不应该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而应该来自于自我的进步和坚持。今天比昨天多跑了500米,这个月比上个月少休息了一天,这些小小的进步同样值得庆祝。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时间安排、目标设定都不同。一个每周坚持跑三次5公里的上班族,和一个偶尔跑全马的专业选手,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无法简单比较。

05

如何打破这种"鄙视链"?

改变从我们每个人开始,让我们鄙视这个跑圈的“鄙视链”。

作为跑者,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和别人比较。在跑团或跑友圈里,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炫耀。对新手更友善一些,对老手更尊重一些。

作为跑步媒体和组织者,应该更多地宣传跑步的健康价值和快乐体验,而不是一味强调成绩和排名。多报道一些普通跑者的故事,让大家看到跑步的多样性。

最后,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跑者。好跑者不应该仅仅以配速和距离来衡量,而应该看他是否享受跑步、是否坚持跑步、是否通过跑步变得更健康更快乐。

跑步本来就是一项包容性很强的运动,从3岁到80岁的人都可以参与。让我们不要人为地给它加上那么多条条框框,回归跑步的本质,享受每一步带来的快乐。

官宣!

欢迎在评论区或来稿,分享你的跑步训练方法与心得。

您的关注、点赞、收藏转发对我们非常重要,是我们持续分享跑步内容的动力所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