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杯事件,我担心祁老师会被“穿小鞋”,毕竟评委都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7-26 18:52 浏览量:1
近日,孔雀杯声乐展演的现场,当祁伟耿教授那句“各位老师别走…73号选手凭什么打90多分”的质问响彻全场时,空气瞬间凝固了。
面对她反复追问“你们以什么标准打分”,评委席一片沉默。
而一位男评委只冷冷抛下一句“有问题去评委会提”,便再无回应。
工作人员试图阻拦拍摄,评委们低头收拾东西匆匆离场,祁老师那句“你们损害的是中国教育事业”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无人接招。
而这一幕,这段视频被发到网上后,也是引起热议。很多人为祁老师鸣不平。
因为参赛选手演唱的视频能从网上搜到,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做对比就能明白其祁老师为何会提出质疑了。
目前,该事还没有相关单位介入调查,就怕后续也没有人调查。
但现在,我倒是开始担心祁老师,担心其会不会被当成“刺头”?
因为这些评委身份都不简单,而祁老师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会不会被投诉,然后被“穿小鞋”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我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我们看来,祁老师是正直的,是勇敢的,敢说真话。
而社会上也需要更多像祁老师这种正直的人,尤其在教育行业,更是需要。
还是说一下这场比赛吧!
这场看似针对评分标准的质疑,实则捅破了艺术赛事圈内长期存在的脓疮。
祁老师的质问,可以说直指三大病灶:选手得分与水平倒挂、晋级规则漏洞百出、评委资质及招生腐败疑云。
而现场73号选手演唱《啊!我的虎子哥》时发音含混、音色发闷,却斩获高分;
咱再对比祁老师学生演绎的高难度《春天的芭蕾》,花腔稳定、音准精准,却得分偏低,连普通观众都能听出蹊跷。
更讽刺的是,当视频流出后,网友发现,评委在祁老师学生演唱高潮时集体低头刷手机,30秒无人抬头。
所以,这是什么情况?
对了,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不认识祁老师,也不认识73号选手,更不认识唱《春天的芭蕾》的选手,因此,我们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所以我表达的,都是站在中立角度的观点。
而且《啊!我的虎子哥》以及《春天的芭蕾》,两位选手的表演在网上都有相关视频,因此,大家可以去听一下,然后再对比一下我的评价。
我特别强调,这几点就是想表明我的立场是站在中立的角度,没有偏袒另一方。
接着说孔雀杯事件!
我觉得,祁老师撕开的不只是孔雀杯的帷幕,更是某些人赖以生存的利益网。
艺术圈“拼门路不拼本事”早非秘密,曾有学舞少女腿打石膏苦练却败给“顺拐选手”,只因对方给评委送了两盒“特级茶叶”;8岁孩子握笔如抓筷竟夺书法头奖,身份是某协会主席侄子。
当这类操作成为潜规则,挑战者必然遭遇反扑。
目前沈音院虽未公开表态,但高校生态中“刺头”被孤立的案例比比皆是。
某研三学生因质疑导师将论文共一署名给关系户,立刻被穿小鞋:实验支持被断、补助克扣、公开贬损,导师甚至放话“延毕”。
祁老师作为体制内教授,若遭遇职称评审卡壳、课题申报受阻、学术活动边缘化,绝非危言耸听——毕竟评审权常被行政力量裹挟,沦为“数论文篇目”的形式游戏。
孔雀杯组委会至今未回应质疑,这种冷处理,我不希望是在为施压铺垫,更希望是我想多了。
不过,为何公众的声援,是祁老师的关键盾牌。
实际上,孔雀杯事件虽然与我们无关,但,多少也与我们有关。
因为我们和祁老师一样,只不过想要一个公正的比赛。
因此,祁老师事件已超越个人荣辱,演变为公众对公平底线的守卫战。
有人将祁老师类比于航天专家吴宏鑫——他严拒学生解永春的论文过关,逼其四个月瘦到80斤补全证明,最终助她成为交会对接首席专家。
但吴导师的“严”是为学术纯粹性,与孔雀杯评委疑似“关系分”“金钱分”有云泥之别。
公众力挺祁老师,恰是因社会渴望真正促人向上的“严师”,而非以权谋私的“学阀”。
我们现在讨论一个问题:从孔雀杯到学术圈,公平机制如何重建?
比赛就要保证公平公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保证呢?
我觉得,艺术赛事,可借鉴西安电子科大职称评审方案:校外专家占比超1/3、评委随机抽选且提前一天才公示、纪委全程监督。
同时推行“评审依据公示制”,如要求评委针对争议分数书面说明技术理由,杜绝“主观性”沦为遮羞布。
然后就是“切断利益链”的“去商业化”手术。
其实我们都明白一点,但凡有利益出现的地方,可能路子就会走偏。
1700元高额报名费、疑似“保奖”培训班,暴露赛事过度商业化。
因此可以参考网信办“清朗·网络直播乱象整治”经验,文化部门需对艺术赛事启动审计,严查收费去向与评委关联交易,让赛事回归艺术本位。
祁老师这一吼,撕破了一些顽疾,而一位网友的质问振聋发聩:“你们把孩子心里的光掐灭了,他们还能剩下什么?”
因此,当我们担忧祁老师被“穿小鞋”,实则是担忧整个教育系统的自净能力。
我们希望这仅是个例,但愿如此吧!
对了,我前面说“这些评委身份不简单”,可能朋友们很想知道这评委都是谁?
对此我解释一下,确实不能写出他们的信息,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大家可以去头条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