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市集,问小摊贩:我买东西要钱吗?那人用9个字获得重赏

发布时间:2025-07-27 18:37  浏览量:1

权力是一座孤岛,越高处越寒冷。洪武年间的紫禁城里,一个男人每日批阅奏折,处理朝政,身边围绕着无数双谨慎的眼睛和小心翼翼的话语。他拥有天下,却失去了什么最珍贵的东西。

那些恭维的声音,那些战战兢兢的回答,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于是,他决定走出这座金碧辉煌的牢笼,去寻找那些久违的真实。

在金陵城的市集里,一次看似平常的买卖,一句看似荒唐的问话,却引出了一个改变两个人命运的故事。

有时候,九个字的力量,比千军万马更加震撼人心。

01

洪武十二年的秋天,紫禁城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忧郁里。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微微皱起。五十岁的年纪,让他的脸上多了几分沧桑,眼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心灵的。

“陛下,用膳了。”侍从长福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端着精美菜肴的宫女。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朱笔,看着那些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心中却升不起一丝食欲。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口红烧肉,细细咀嚼着,味道确实不错,材料也是上品,可是嘴里却感觉淡而无味。

“李师傅呢?”朱元璋放下筷子,问道。

“回陛下,李师傅在御膳房候着。”长福赶紧回答。

“叫他过来。”

不一会儿,御厨总管李师傅匆匆赶来,跪在地上:“老奴叩见陛下。”

朱元璋看着这个在宫中服务了二十多年的老人,心中忽然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李师傅头发已经花白,腰也有些弯了,每次见到自己都是这样战战兢兢的模样。

“李师傅,这菜可还合朕的口味?”朱元璋问道,声音里带着一种探询。

李师傅连忙磕头:“回陛下,老奴用尽心思烹制,只盼陛下喜欢。这红烧肉用的是上好的五花肉,炖了整整三个时辰,这清蒸鲈鱼是今晨从太湖运来的活鱼......”

“好了。”朱元璋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朕问的不是这些。”

李师傅愣了一下,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合口味,合口味......可朕怎么觉得,什么都无味呢?”

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有些意外。李师傅和长福面面相觑,不敢开口。

朱元璋看着他们小心翼翼的样子,心中忽然明白了什么。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过真话了,没有感受过真情了。身边的每个人都这样战战兢兢,说的都是自己想听的话,而不是他们心里真正想说的话。

“你们退下吧。”朱元璋挥挥手。

等人都走了,朱元璋一个人坐在偌大的寝宫里,外面的夕阳西下,把整个房间染成了金色。可是他的心里,却像是蒙了一层灰。

他想起了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家里虽然穷,但是每顿饭都吃得香甜。母亲做的野菜汤,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要好吃。那时候的人们,说话直接,笑容真诚,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小心翼翼。

现在呢?现在他拥有了天下,却失去了那些最珍贵的东西——真实的笑容,真诚的话语,还有那种简单的快乐。

夜深了,朱元璋走到窗前,看着远处金陵城的万家灯火。那些灯火后面,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他们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也像自己小时候一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着心里话,笑得那么自然?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想要去看看,去听听那些真实的声音,去感受那些真诚的情感。

02

深夜时分,朱元璋在御书房里踱来踱去。

烛光摇曳,把他的身影投射在墙上,忽长忽短。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幼时的情景——母亲牵着他的手走过凤阳老家的集市,那些小贩们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

“大姐,来看看这布料,质量好着呢!”

“大叔,这鸡蛋新鲜得很,刚从鸡窝里取出来的!”

“小兄弟,要不要来个糖葫芦?甜着呢!”

那些声音是多么生动,多么真实。小贩们会和母亲讨价还价,会笑着说“大姐,这块布料可结实了,您儿子穿上定然精神”。那种朴实的人情味,现在哪里还能听到?

朱元璋停下脚步,看着桌案上的奏折。这些奏折里写的都是恭维的话,小心谨慎的建议,还有那些让人厌烦的马屁。没有一份奏折敢说真话,没有一个大臣敢直言不讳。

“长福!”他忽然开口。

长福从外面匆匆进来:“陛下,有何吩咐?”

朱元璋看着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人,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长福是真心为自己好的,这一点他从不怀疑。可是即便是长福,在自己面前也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放松。

“朕要出宫一趟。”朱元璋说道。

长福大惊:“陛下,万万不可!外面凶险,要是有个三长两短......”

“不必多言。”朱元璋摆手打断了他,“朕意已决。你去备些寻常衣物,朕要去看看真正的百姓生活。”

长福跪了下来:“陛下,老奴求您三思。您是万金之躯,岂能轻易涉险?要是让太后娘娘知道......”

朱元璋看着长福焦急的样子,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连长福都不敢说实话,都要搬出太后来压自己,这皇宫里还有什么真实可言?

“起来吧。”朱元璋的声音有些疲惫,“朕在这宫里待得太久了,快要忘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放心,朕会小心的。”

长福见皇上心意已决,只好起身:“那老奴陪您一起去。”

“好。”朱元璋点点头,“你为朕准备一个身份,就说朕是徽州来的丝绸商人,姓朱。”

长福心中忐忑,但也不敢再劝。他知道皇上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情,很少会改变。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换上了粗布衣衫。这些衣服虽然是新做的,但样式朴素,料子也是普通的棉布。长福为他挑选了几样商人常带的东西——算盘、账本,还有一些丝绸样品。

“陛下,您看这样可还行?”长福小心地问道。

朱元璋照了照镜子,镜中的自己确实像个商人。没有了龙袍的威严,没有了皇冠的尊贵,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

“很好。”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从现在开始,你叫我朱老爷就行了。”

“是......朱老爷。”长福的声音有些颤抖。

他们带着几个化装的护卫,悄悄从偏门离开了皇宫。朱元璋回头看了一眼那高大的宫墙,心中既有些不舍,又有些解脱。

外面的世界在等着他,那些真实的声音,真诚的笑容,还有久违的人情味。

03

金陵城的朝天宫市集,是城中最热闹的地方。

一大早,这里就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卖菜的、卖肉的、卖布的、卖鞋的,各种摊贩应有尽有。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油条的香味、豆浆的醇香、还有那些新鲜蔬菜的清香。

朱元璋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看着眼前这热闹的景象,心中涌起一阵久违的兴奋。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就是百姓们的日常。

“卖糖葫芦喽!又甜又脆的糖葫芦!”

一个白胡子老汉推着小车,车上插满了红彤彤的糖葫芦。他的声音洪亮,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很快,一群孩子围了过来。

“爷爷,我要一串!”

“我也要!”

老汉笑眯眯地给孩子们分着糖葫芦:“小娃娃们,甜不甜?”

孩子们齐声回答:“甜!”

“那告诉爷爷,什么最甜?”老汉逗着他们。

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脆生生地说:“爷爷的糖葫芦最甜!”

老汉哈哈大笑:“好孩子,说得好!”

朱元璋站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就是他想要看到的,真实的快乐,纯真的笑容。孩子们的话没有任何虚假,老汉的笑容也是发自内心的。

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他也是这样围在糖葫芦摊前,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红亮的山楂。母亲总是舍不得买,说要省钱。偶尔买一串,他会舍不得吃,含在嘴里慢慢品味。

那时候的快乐多么简单,一串糖葫芦就能让他高兴一整天。现在呢?现在他拥有了天下所有的珍馐美味,却再也找不回那种简单的快乐了。

“朱老爷?朱老爷?”长福的声音把他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嗯?”朱元璋回过神来。

“您看什么看得这么入神?”长福小声问道。

朱元璋笑了笑:“没什么,就是觉得这里很有意思。”

他们继续往前走,经过了卖菜的摊子,卖肉的摊子,还有卖各种日用品的摊子。朱元璋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摊主,听着他们和顾客的对话。

“大娘,这白菜怎么卖?”

“八文钱一斤,您要多少?”

“便宜点吧,我买得多。”

“那就七文钱,不能再少了。”

这些对话多么自然,多么真实。没有恭维,没有奉承,就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可是这种简单,却让朱元璋感到珍贵。

他走到一个卖草鞋的摊位前停了下来。摊主是个中年汉子,面相朴实,正在低头编织着草鞋。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鞋子,有草鞋、布鞋,还有几双精工细作的绣花鞋。

朱元璋拿起一双草鞋,仔细看了看。这鞋子虽然朴素,但编织得很仔细,针脚密实,用料也很好。

“这鞋多少钱?”朱元璋问道。

摊主抬起头来,看了看朱元璋的装束。虽然朱元璋穿的是粗布衣服,但面相端正,举止不凡,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农夫。

“朱老爷您看着面善,这鞋原价八文,给您算六文吧。”摊主笑着说道。

朱元璋心中一动。这摊主看出了自己的身份不凡,但没有因此而抬高价格,反而给了优惠。这种做法让他很是欣赏。

“好,我要了。”朱元璋从怀里掏出六文钱,放在摊位上。

“您叫什么名字?”朱元璋问道。

“小人吴德贵,在这里摆摊有十几年了。”摊主老实地回答。

“德贵兄弟,你这鞋子做得不错。”朱元璋拿着草鞋,感受着那种粗糙而踏实的质感,“用料扎实,做工精细。”

吴德贵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谢谢朱老爷夸奖。小人虽然手艺不算最好,但做鞋子用的都是好材料,从不偷工减料。”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暗暗感慨:这就是真实的买卖,有来有往,讲的是情理。不像宫中那些奉承话,听起来好听,却没有一点真意。

他和长福离开了草鞋摊,继续在市集里逛着。看着这些忙碌的摊贩,听着这些真实的声音,朱元璋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这里有他久违的东西——真实,自然,还有那种朴素的人情味。

04

三日后,朱元璋又来到了朝天宫市集。

这次他穿得更加朴素,完全像个普通的商人。走在熟悉的青石板路上,听着熟悉的叫卖声,他的心情格外轻松。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吴德贵的草鞋摊。可是今天摊位前围着几个人,似乎在争论什么。朱元璋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富商在与吴德贵争执。

“你这鞋子质量有问题!我才穿了半个月就破了!”富商指着手中的一双草鞋,声音很大。

吴德贵诚恳地说:“这位老爷,您买这鞋已经穿了半个月,鞋底有些磨损是正常的。草鞋本来就不如皮鞋耐穿,但价钱也便宜啊。您既然不满意,我可以退钱给您。”

“退钱?”富商冷笑一声,“我还要你赔偿!我穿着你的破鞋出门,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这个损失你怎么算?”

吴德贵为难地说:“老爷,这鞋子本来就不贵,小人也不是故意要卖坏鞋给您。赔偿的话......”

“你一个小摊贩,敢跟我讲条件?”富商蛮横地说,“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城东王家的管事,得罪了我,你这摊子还想不想摆了?”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看热闹。朱元璋看着吴德贵为难的样子,心中升起一阵愤怒。

他挤进人群,对那富商说:“这位兄台,做买卖讲的是诚信。这草鞋我看过,用料扎实,做工精细,德贵兄弟已经很仁义了。草鞋穿半个月就要换,这是常识,你买的时候应该知道。”

富商看了看朱元璋,见他穿着普通,便不屑地说:“你又是什么人?也敢来管我的事?”

“我只是看不惯有人欺负老实人。”朱元璋平静地说,“你要是真心觉得鞋子不好,德贵兄弟已经答应退钱了。至于什么面子问题,那是你自己的事,与卖鞋的有什么关系?”

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了赞同的声音:“说得对!”“就是,草鞋本来就不贵,还要什么赔偿!”

富商见众人都不支持自己,只好悻悻地拿了退款走了。

人群散去后,吴德贵感激地对朱元璋说:“朱老爷,谢谢您为小人说话。”

“不用谢,我只是实话实说。”朱元璋摆摆手,然后在摊位前坐了下来,“德贵兄弟,我们聊聊吧。”

吴德贵见朱元璋要和自己说话,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朱老爷有什么想聊的?”

“你做这生意多少年了?”朱元璋问道。

“十几年了。”吴德贵老实地回答,“我从小就跟着我爹学做鞋,后来我爹去世了,我就接过了这个摊子。家里有老母亲,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全靠这个小摊养活。”

朱元璋点点头:“不容易啊。”

“是不容易,但总算有口饭吃。”吴德贵说,“朱老爷您看着就是有学问的人,我这辈子没读过书,但我记得我爹说过的话——做人要有良心,做生意要讲诚信。”

这话让朱元璋心中一动。一个普通的鞋匠,竟然有这样的见识。

“德贵兄弟,你刚才为什么不怕那个富商?”朱元璋问道,“他说他是王家的管事,得罪了他对你没好处。”

吴德贵想了想:“朱老爷,我觉得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骨气。我卖的鞋子没有问题,凭什么要我赔偿?要是今天我怕了,以后还会有人来欺负我。与其这样,不如站直了做人。”

朱元璋听了这话,心中更加佩服这个朴实的鞋匠。在皇宫里,有几个大臣敢这样说话?有几个人敢这样坚持原则?

“德贵兄弟,我问你一个问题。”朱元璋忽然说道,“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个人身份很高,但他想要的不是你的恭维,而是你的真心话,你会怎么做?”

吴德贵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朱元璋会问这样的问题。他想了想,认真地说:“朱老爷,我觉得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真心话总比假话强。人心都是肉长的,真诚总能换来真诚。再说了,假话说得再好听,也是假的,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朱元璋听了这话,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个普通的鞋匠,说出了多少大臣都不敢说的话,道出了多少高官都不明白的道理。

“说得好!”朱元璋由衷地赞叹,“德贵兄弟,你虽然没读过书,但这番话比那些饱读诗书的人说得还要透彻。”

吴德贵有些不好意思:“朱老爷过奖了,我就是个普通人,说的都是心里话。”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朴实的汉子,心中感慨万千。这样的人,这样的话,在皇宫里是听不到的。那些大臣们个个满腹经纶,可说出来的话却不如一个鞋匠来得真诚。

太阳西下,市集里的人渐渐少了。朱元璋起身要走,吴德贵连忙站起来送他。

“朱老爷,您常来啊,我们再聊。”吴德贵诚恳地说。

“好,我会常来的。”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已经把这个鞋匠当成了朋友。

05

又过了几日,朱元璋第三次来到朝天宫市集。

这一天,他穿得比平时更加朴素,就像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想要体验最真实的市井生活,想要听到最真诚的话语。

市集里依旧热闹,各种叫卖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生活的交响曲。朱元璋漫步其中,心情格外轻松。

他径直走向吴德贵的摊位。远远地就看到吴德贵在低头忙活,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动。

“德贵兄弟,生意怎么样?”朱元璋走到摊前打招呼。

吴德贵抬起头,看到是朱元璋,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朱老爷,您又来了!生意还不错,刚卖了几双鞋。”

朱元璋在摊位前看了看,目光落在一双精美的布鞋上。这双鞋做工考究,绣着精致的花纹,显然不是普通的货色。

“这双鞋不错啊。”朱元璋拿起那双布鞋,仔细端详着。

“这是我妻子绣的,花了好几天时间。”吴德贵有些自豪地说,“她手艺好,这鞋子又实用又好看。”

朱元璋拿着鞋子,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

“德贵兄弟,我看中了这双鞋。”朱元璋说道,语气有些特别。

“好啊,这鞋子二十文钱。”吴德贵说。

朱元璋故意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对吴德贵说:“德贵兄弟,我很喜欢这双鞋。不过今日出门匆忙,身上没带够钱。你看......”

吴德贵以为他要赊账,正要开口说可以先拿去穿,等下次来再付钱。可是朱元璋接下来的话,让他完全愣住了。

“我买东西要钱吗?”朱元璋看着吴德贵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话一出,周围正在买东西的人都愣住了。有人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

“这人什么意思?买东西不给钱?”有人窃窃私语。

“看他的穿着,应该不是缺钱的人,怎么说出这种话?”另一个人困惑地说。

“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还有人在猜测。

吴德贵看着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困惑。这个问题太奇怪了,买东西当然要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问?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大家都在等着看这个小摊贩如何应对这个奇怪的问题。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好奇地观望。

吴德贵没有立刻回答,他仔细看着朱元璋的眼睛。在那双眼睛里,他看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深沉,一种渴望,一种期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考验。

吴德贵沉默了片刻,脑海中快速思考着。朱元璋这些天常来市集,对小民们都很关照,言谈举止不像普通商人。而且每次交谈,都能感受到他的不凡。现在问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有深层的意思。

围观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个鞋匠的回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朱老爷,”吴德贵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清晰入耳,“您说这话,定然有您的道理。”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了一圈围观的众人,然后看着朱元璋的眼睛。在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吴德贵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句改变一切的话:

“爱民如子,何需钱财?”

九个字,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06

这九个字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围观的众人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普通的鞋匠,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不是在简单地回答一个关于买卖的问题,这是在表达一种理解,一种智慧。

朱元璋的手微微颤抖,那双布鞋差点从手中滑落。他看着眼前这个朴实的鞋匠,心中涌起了巨大的震撼。

吴德贵继续说道:“朱老爷,您这些日子常来市集,对我们这些小民都很关照。您问我买东西要不要钱,我想您问的不是钱,而是心。真正爱护百姓的人,要的不是我们口袋里的钱,而是我们心里的话。”

围观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有人开始怀疑朱元璋的身份,有人对吴德贵的回答感到惊叹。

“这个朱老爷到底是什么人?”

“这鞋匠说得有道理啊。”

“爱民如子,这话说得深刻。”

朱元璋的眼中涌起了泪水。这个普通的鞋匠,透过自己的装扮和言行,看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吴德贵虽然没有直接说破自己的身份,但那句“爱民如子”已经表明了一切。

他想起了创业之初,那些跟随自己的兄弟们,那些支持自己的百姓们,都是用这样的真心对待自己的。他们不是因为自己的权势而奉承,而是因为真心认可自己的理念。

可是现在,坐在龙椅上,身边围绕的都是小心翼翼的大臣,战战兢兢的官员。他们说的都是好听话,做的都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声音,真诚的建议,反而听不到了。

“德贵兄弟......”朱元璋的声音有些哽咽。

吴德贵看着朱元璋激动的样子,心中也很感动。他不知道朱元璋的真实身份,但他能感受到对方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朱老爷,您别这样。”吴德贵诚恳地说,“我只是说了心里话。做人嘛,总要真诚一些。”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吴德贵一眼,然后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摊位上:“这双鞋,我要了。”

“朱老爷,这太多了!”吴德贵吃惊地说,“这双鞋只要二十文钱,您给的太多了!”

“不多。”朱元璋摇摇头,“这双鞋值这个价。”

他拿起那双布鞋,对吴德贵说:“德贵兄弟,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你记住,做人如你这般真诚,是最可贵的品质。”

说完,朱元璋转身离开了。长福连忙跟上,两人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围观的人们还在议论着刚才发生的事情。有人说那个朱老爷肯定不是普通人,有人说那个鞋匠太聪明了。

吴德贵看着手中的银子,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那个神秘的朱老爷是什么人,但他知道,今天的这次相遇,改变了什么。

07

朱元璋回到宫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独自坐在御书房里,反复回味着那句“爱民如子,何需钱财”。九个字,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却比千言万语更加有力。

“传长福进来。”朱元璋说道。

长福匆匆进来:“陛下,有何吩咐?”

“德贵那人,朕要重赏他。”朱元璋说。

长福不解:“陛下,那吴德贵只是个摊贩,有何功劳要重赏?”

朱元璋看着长福,叹了一口气:“长福啊,你跟着朕这么多年,可知道朕最缺的是什么?”

长福想了想:“陛下贵为天子,要什么有什么,小人实在想不出陛下还缺什么。”

“朕缺的,是真话。”朱元璋说,“朕缺的,是真心。吴德贵那九个字,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朕一直以为,登上皇位就拥有了一切。其实,朕失去的可能更多。那九个字,比千军万马更有力量。”

长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朱元璋继续说:“朕不会直接赏赐他金银,那样反而俗了。你暗中安排,让他的小摊生意好一些,但不要让他知道是朕的意思。”

“是,陛下。”长福应道。

从那以后,朱元璋开始在朝政中更多地听取不同的声音。他不再只喜欢听好话,也开始重视那些直言不讳的建议。虽然改变很小,但朝堂的气氛确实有了一些变化。

朱元璋还是会时常微服去市集,与吴德贵聊天。但两人都心照不宣,从不挑明身份。吴德贵依然叫他朱老爷,朱元璋也乐得享受这种平等的交流。

有一次,吴德贵对朱元璋说:“朱老爷,我总觉得您不是普通的商人。您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让人敬重。”

朱元璋笑了笑:“德贵兄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真心。”

吴德贵点点头:“说得对,重要的是真心。”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朱元璋依然是那个皇帝,吴德贵依然是那个鞋匠。两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那次相遇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元璋没有因为那九个字就变成一个完美的皇帝,他依然有着皇帝的脾气和皇帝的局限。吴德贵也没有因为那句话就改变命运成为富翁,他依然在市集里卖着鞋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生活还是生活,但在两人心中,都多了一份理解和温暖。

朱元璋明白了,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是能否获得真诚的理解。而吴德贵也明白了,有时候一句真心话,比金山银山更珍贵。

多年后,朱元璋偶尔想起那个秋日的市集,想起那句“爱民如子,何需钱财”,心中依然会涌起暖流。他知道,那不仅仅是九个字,更是一个普通人对另一个人最深的理解。

而在朝天宫市集,吴德贵的草鞋摊依然在那里。他偶尔会对客人说:“做买卖嘛,讲的不光是钱,更是心。”

这句话,成了市集里的一段佳话,被人们传颂着。没有人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来历,但每个听到的人,都会会心一笑。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真心话永远比假话更珍贵,真诚永远比奉承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