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供销社卖过的12个生活用品,认识一半算你厉害,你认识几个
发布时间:2025-07-27 19:04 浏览量:1
八十年代的风里,总飘着合作社里的皂角香和麦乳精的甜。那会儿买块肥皂要凭票,扯尺布得揣着布票,供销社的玻璃柜台里摆着的物件,藏着几代人的童年。今天就来数一数 80 后小时候常见的 12 样老日用品,哪样戳中了你的回忆?
1. 顶针:戴在指尖的 “护指神器”
顶针是个圆铁片,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小凹坑,中老年妇女做针线活时,准会把它套在中指第二节。穿针引线时,针尾往顶针上一磕,“咚” 一声就扎进布料里,手指头一点不疼。
那会儿妈妈纳鞋底,顶针在油灯下泛着光,线穿过厚厚的棉布,留下密密的针脚。“慈母手中线” 说的就是这场景 —— 顶针护着指尖,也护着藏在针脚里的牵挂。现在针线活少了,顶针多半躺在老家抽屉的角落,蒙上了薄薄一层灰。
2. 麦乳精:藏在罐子里的 “奢侈品”
八十年代的麦乳精,是实打实的 “稀罕物”。铁皮罐子上印着金灿灿的图案,打开盖就是一股奶香混着可可的甜,配料表上写着奶粉、奶油、麦精、鸡蛋,那会儿谁家能摆上一罐,比现在的进口奶粉还体面。
平常根本舍不得吃,只有生病发烧不想吃饭时,妈妈才会舀一勺,用热水冲开,甜得能黏住嘴唇。胆大的孩子会偷偷抠一勺干吃,粉粒在嘴里化开,甜到眯眼睛 —— 这可是 “病号” 才有的待遇,平常想都别想。
3. 解放鞋:穿不坏的 “万能鞋”
绿底黑面的解放鞋,款式几十年没变过,鞋面是粗帆布,鞋底是橡胶,看着普通却特耐造。下地割麦、赶集走亲戚、上学跑操,一双鞋能穿到鞋底磨平、鞋面打补丁,还舍不得扔。
那会儿村里汉子几乎人人一双,泥里水里踩,愣是穿不烂。只是到了新世纪,运动鞋、皮鞋多了,解放鞋样式太单一,慢慢就没人穿了,如今只剩些干重活的人才会备一双,成了时代的 “老符号”。
4. 搓衣板:洗出 “唰唰” 声的木头板
搓衣板是块长木板,上面刻着一道道深纹路,那会儿没洗衣机,家家户户都靠它洗衣服。蹲在院子里的石板上,盆里倒上肥皂水,衣服铺在搓衣板上,“唰唰唰” 来回搓,泡沫顺着纹路往下流,混着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热闹得很。
现在洗衣机转半小时就搞定,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 少了蹲在太阳底下搓衣服的暖,少了边搓边和对门婶子唠嗑的热乎劲儿,更别说洗完的衣服晒在绳上,带着阳光和皂角的香。
5. 算盘:比计算器还快的 “老伙计”
算盘是木头做的,框里竖着一根根小棍,穿满算珠,上二下五,噼啪一响就能算加减乘除。八十年代计算器刚从香港传到大陆时,大人们还总说:“算盘加减法比计算器快!”
那会儿供销社的账房先生,手指在算珠上翻飞,“噼里啪啦” 几下就报出数,比现在敲键盘还利落。现在小学课本里只剩个介绍,孩子们只知道这东西能算,却没见过真的 “噼啪” 声了。
6. 红双喜搪瓷盆:新婚必备的 “喜庆物”
八十年代的新娘子,嫁妆里准有一对红搪瓷盆,盆底印着烫金的 “囍” 字,边上绕着牡丹花纹,红得发亮。那会儿谁家娶媳妇,院子里摆着这样的盆,倍儿有面子。
这盆特结实,掉地上磕个坑也不漏水,能从新婚用到孩子长大。我家现在还有一个,边缘的搪瓷掉了几块,露出黑铁,被老妈用来装剪刀、针线,成了杂物盆,却舍不得扔。
7. 搪瓷缸:能泡茶能刷牙的 “万能缸”
搪瓷缸子是那会儿的 “多面手”:早上舀水刷牙,中午泡上浓茶,晚上装剩饭,缸子上印着 “为人民服务” 或大红牡丹,摔地上 “哐当” 响,顶多掉块瓷,照样能用。
供销社里的搪瓷缸子论个卖,一块多钱一个,家家户户至少备俩。我爷爷的缸子用了十年,内壁结着厚厚的茶垢,他总说:“这茶垢养人,泡的茶才够味。”
8. 孔雀牌电视机:全村围观的 “稀罕物”
苏州产的孔雀牌九寸黑白电视,八十年代卖 210 块,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 那会儿工人月薪才三四十块,买台电视得攒大半年。
我邻居家买的那天,全村人都挤去看,当晚放的是《钢铁战士》,连我班同学都跑过去凑热闹,其中一个现在成了香港影星。第一次看《西游记》也是在这台电视上,孙悟空一翻跟头,满屋子人都拍手,那热闹劲儿,现在的 4K 电视比不了。
9. 缝纫机:踩出 “嗒嗒” 声的 “裁缝机”
蝴蝶牌、蜜蜂牌的缝纫机,是那会儿姑娘出嫁的 “硬通货”。机身是铁的,踏板一踩,针头 “嗒嗒嗒” 上下跳,碎布头转眼就变成新衣服。
我妈年轻时常坐在缝纫机前,给我做棉袄、给我爸改裤子,脚踩踏板的节奏,混着窗外的蝉鸣,成了夏天的背景音。现在穿的衣服都是买的,缝纫机搁在储藏室,落了层灰,可真要缝个扣子、补个洞,还得靠它 —— 没这老伙计,总觉得手笨。
10. 纯涤纶缝纫线:缝补衣裳的 “刚需品”
纯涤纶的缝纫线,是家家户户的 “常备货”,红的、蓝的、白的,绕在木头线轴上,装在针线笸箩里。衣服磨破了袖口,裤子扯了道口子,都靠它来缝补,线结实又耐磨,缝一次能穿很久。
我家针线盒里现在还有几轴,颜色褪了点,却还能用。上次给孙子补校服,穿针引线时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就是用这样的线,给我缝书包带子,针脚密得像小栅栏。
11. 民光牌床单:铺不坏的 “国民床单”
上海民光牌的全棉床单,是那会儿的 “网红款”。蓝白格子、红花绿叶的图案,颜色亮得晃眼,摸着手感厚实,洗多少次都不掉色、不起球。
我家那床用了十几年,边角磨破了还舍不得扔,改成被罩接着用。邻居家的花色更全,牡丹的、凤凰的,谁家装潢新房,铺上民光床单,立马显得洋气 —— 这可是 “精致” 的代名词,比现在的真丝床单还让人稀罕。
12. 白猫香皂:带着猫咪的 “清洁香”
天津香皂厂产的白猫香皂,淡黄色的包装上印着只举爪子的白猫,是八十年代的 “国民香皂”。洗手、洗脸、洗小件衣服,都用它,泡沫丰富,洗完带着股淡淡的奶香。
那会儿供销社的肥皂柜台,白猫香皂总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凭票才能买。我总趁妈妈不注意,偷偷拿一块搓手,闻着手上的香味,觉得自己比谁都干净。
这些老物件,现在多半躺在储藏室或旧货市场,可提起它们,就像翻开老相册 —— 顶针上的凹坑藏着母爱,麦乳精的甜裹着童年,缝纫机的 “嗒嗒” 声里有日子的温度。哪样物件让你忽然想起小时候?评论区聊聊,咱一起拾掇拾掇那些被时光藏起来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