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块9的鞋穿三月就裂?别让低价毁了中国制造!监管总局动真格了

发布时间:2025-07-28 06:47  浏览量:1

打开手机电商APP,满屏都是“9.9元抢大牌同款”“买一送十清仓甩卖”,你是不是也心动过?点进去一看,图片光鲜亮丽,评论区刷满“超值”“捡到宝”,结果快递到手——运动鞋鞋底薄得像纸,穿两周开胶;羽绒服摸着手感蓬松,拆开一看里面塞的是碎棉絮,洗一次直接结块;连炒菜锅都能三天用漏,锅底薄得透光……这些年,我们到底买了多少“看着便宜、用着糟心”的垃圾?

最近市场监管总局放出消息:要整治质量领域内卷,规范低价倾销认定。翻译成人话就是:低价不是不行,但卷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拿消费者当冤大头,把正经做生意的企业逼死,这事管定了!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质量领域的“内卷”到底有多坑?低价倾销为啥成了行业毒瘤?监管出手能不能给这摊浑水清清淤?

一、“质量内卷”:商家互相砍价,最后把刀砍向消费者

先得说清楚,“内卷”这词儿这几年被说烂了,但质量领域的内卷,比职场内卷还狠——职场内卷顶多累点,这玩意儿直接坑钱又坑命。

啥叫“质量领域内卷”?举个例子:本来一双正经运动鞋,成本50块,商家卖80块,赚30块,能保证用料扎实、做工合格。结果突然有个商家跳出来:“我卖60块!” 别人问他咋这么便宜,他说“薄利多销”。实际上呢?他把鞋面布料从纯棉换成化纤,鞋底从橡胶换成回收塑料,成本压到30块,照样赚30块。

这下其他商家坐不住了:消费者都去买60块的了,我80块的卖不动啊!咋办?跟着降价!你60,我50;你50,我40……最后卷到啥程度?9.9元包邮!这时候成本还能有多少?估计5块都悬。那质量呢?鞋面一撕就破,鞋底走两步就塌,穿一个月直接扔垃圾桶。

你以为商家傻吗?他不傻,他算准了:反正9.9元,消费者就算发现质量差,大概率也懒得退——退货邮费可能比鞋还贵,只能认栽。而商家靠走量,卖10万双就能赚50万,至于口碑?反正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总有新消费者贪便宜。

这就是典型的“质量内卷”:不是靠提高技术、优化服务竞争,而是靠互相压价,把利润空间挤没了,就从质量上“偷工减料”找补。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际买了一堆“一次性垃圾”;正经商家想保证质量,价格就下不来,最后要么跟着卷死,要么被挤出市场。这不是良性竞争,这是集体自杀式内卷!

二、“低价倾销”:不只是坑消费者,是把整个行业往死里整

有人可能会说:“便宜点不好吗?我就想买个临时用的,坏了再买呗!” 这话听着有理,实则大错特错——低价倾销的危害,远超你买一双烂鞋的损失。

首先,最直接的:坑消费者。你以为“坏了再买”成本低?一双9.9元的鞋穿一个月,一年得买12双,花118.8元;而一双正经80元的鞋能穿一年,算下来哪个贵?更别说有些东西关系到安全:比如低价插座偷工减料,可能短路起火;低价儿童玩具用劣质塑料,可能释放有毒物质;甚至低价食品用过期原料,吃坏肚子……这些账,你算过吗?

更狠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去年碰到个做童装的老板,他跟我吐槽:“我家童装用的是A类棉(婴幼儿可接触标准),成本80块,卖120块,利润40块。结果隔壁商家用B类棉(成人标准),成本40块,卖60块,天天说我‘黑心赚差价’。消费者不懂A类B类的区别,只看价格,我仓库压了几十万的货,快撑不下去了。”

这就是低价倾销最恶心的地方:它不是“性价比”,是“低质低价”,用牺牲质量的方式抢占市场,把那些坚持用料、注重品控的企业活活逼死。久而久之,市场上剩下的全是“9.9元垃圾”,想买到正经东西?要么花高价买进口货,要么干脆没得选。

最严重的是,它会毁掉整个行业的根基。比如前些年的光伏产业,国内企业互相压价,为了抢订单,报价低到连原材料成本都不够,结果只能用劣质硅片,产品合格率从90%跌到60%,最后国外客户集体抵制“中国光伏质量差”,整个行业差点崩盘。后来国家出手整顿,淘汰了一批低价倾销的小作坊,才有了现在光伏产业的全球领先。

现在的质量领域内卷,跟当年光伏产业的情况太像了:从日用品到家电,从服装到建材,几乎每个行业都在卷低价。再不管,用不了几年,“中国制造”可能就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三、为啥会卷成这样?平台、消费者、商家,谁都别想甩锅

有人说:“都是商家没良心!” 这话对,但不全对。这质量内卷的锅,得好几方一起背。

先说说平台。现在的电商平台,流量规则简直是“逼良为娼”。你去搜“运动鞋”,排前面的永远是“9.9元”“19.9元”,为啥?平台算法就认“低价+销量”,谁价格低、卖得多,就给谁流量。正经商家想靠质量取胜?对不起,没流量就没曝光,消费者根本看不见你。

有个做家具的老板跟我吐槽:“我家实木床成本1500,卖2000,利润500。平台非要我参加‘百亿补贴’,逼我降到1200,说‘不降价就不给流量’。我不降,结果一个月只卖3单;隔壁用密度板贴木皮的床,成本500,卖800,天天上首页,一个月卖300单。你说我能咋办?”

再说说消费者。别不承认,咱们多少都有点“贪便宜”的心理。看到“9.9元包邮”,第一反应是“好便宜”,而不是“这价格能有好货?” 甚至有人觉得“反正便宜,坏了再买,不心疼”——这种心态,恰恰给了劣质商家生存的土壤。

我妈就干过这事:买了个9.9元的电热水壶,用了一周底座烧化了,差点漏电。我骂她贪便宜,她说:“才9块9,扔了就扔了,再买个新的!” 结果一年买了5个电水壶,加起来50块,够买个正经品牌的了。你看,消费者以为自己“薅羊毛”,实际被商家“薅秃了”。

最后说说商家自己。确实有不少商家没长远眼光,只想赚快钱。看到别人低价卖得好,不管自己实力够不够,也跟着压价、降质。甚至有些商家明明能做好质量,却觉得“反正消费者不懂,糊弄过去就行”。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坑了消费者,也把自己的路走死了——你靠劣质货赚了快钱,但永远做不成品牌,等监管一来,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你。

四、监管总局出手:不是不让你低价,是不让你用“低价”当遮羞布

有人担心:“监管出手,是不是以后就买不到便宜东西了?” 这纯属瞎操心。

监管总局说得很清楚:整治的是“质量领域内卷”和“低价倾销”,不是不让商家卖低价。啥叫“低价倾销”?简单说,就是你卖的价格低于合理成本,而且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同时还牺牲了质量。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卖运动鞋,成本50块,正常卖80块。现在他为了抢市场,非要卖40块,还大量铺货,逼得其他商家要么跟着降价降质,要么倒闭——这就叫低价倾销,必须管。

但如果是临期商品清仓、换季促销,价格低于成本,但数量有限,目的是回笼资金,不是排挤对手,这就不算倾销。还有像拼多多上的“百亿补贴”,品牌方自己补贴降价,质量有保证,这叫“性价比”,也没问题。

所以核心区别是:低价是不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是不是为了搞垮同行、垄断市场? 你要是靠优化供应链、提高效率把成本降下来,卖低价还保证质量,那是本事,该鼓励;但你要是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压价,那就是耍流氓,必须收拾。

这次监管出手,大概率会从这几个方向发力:

查成本:不是你说“我成本低”就信你,得看原材料、人工、工艺的实际成本,低于合理成本销售的,直接认定为倾销;

查质量:低价商品不能“一低了之”,该有的质量标准必须达标,比如衣服不能甲醛超标,电器不能漏电,食品不能过期;

查平台:规范电商平台的流量规则,不能只看低价、销量,还得看质量、口碑,给正经商家留条活路;

罚得狠:对恶意低价倾销、质量不合格的商家,不光罚款,还得公开曝光,让他在市场上混不下去。

五、光靠监管不够,还得消费者、平台、商家一起“断奶”

当然,监管出手只是第一步,想彻底治好质量内卷的“病”,还得多方合力。

对消费者来说:别再迷信“9.9元奇迹”。买东西前多问一句:“这价格能有好质量吗?” 看到超低价商品,先想想“一分钱一分货”的老话。你可能会说:“我没钱,只能买便宜的。” 但你想想:买10件9.9元的垃圾,不如买1件99元的正经货,后者用得久、体验好,算下来更划算。咱们消费者不盲目追捧低价,商家才没动力搞劣质竞争。

对平台来说:改改那套“唯低价论”的流量算法吧!你把“质量评分”“退货率”“用户口碑”也纳入推荐标准,让注重质量的商家能拿到流量,而不是逼着他们“不降价就死”。平台是市场的“守门人”,不是“低价倾销的帮凶”,别为了短期交易额,把整个市场生态搞烂了。

对商家来说:有点长远眼光行不行?靠偷工减料赚快钱,最多火一年;靠质量和口碑做品牌,才能活十年、二十年。你看人家华为、大疆,哪个是靠低价倾销起来的?都是靠技术和质量说话。别总想着“割韭菜”,消费者不傻,被骗一次就不会再买了,最后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些年,咱们总说“中国制造要崛起”,但“中国制造”靠的不是“9.9元包邮”,而是“质量过硬、价格合理”。当消费者买东西时,不用再担心“便宜没好货”;当商家做生意时,不用再靠“比谁价格低”,而是靠“比谁质量好”——这才是健康的市场,才是咱们该追求的“性价比”。

市场监管总局这次出手,就像给高烧不退的质量内卷“泼了盆冷水”。希望这盆水够凉,能让那些沉迷低价内卷的商家清醒清醒:别再用“9.9元的垃圾”糊弄消费者,别再把整个行业拖进泥潭。

毕竟,我们想要的是“便宜有好货”,而不是“便宜没好货”——这事儿,得靠监管,靠平台,靠商家,更靠咱们每个消费者:别让自己的钱包,给质量内卷“买单”。

最后问一句:你最近买过最坑的“低价商品”是啥?评论区聊聊,让大家避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