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挤满“鞋盒式”Condo大楼!建6户式住宅房太难了
发布时间:2025-07-30 04:46 浏览量:1
超级生活 晓晨
在多伦多,大型开发商如果要建一栋高达80层、90层,甚至超过100层的巨型住宅、商业、零售或酒店综合塔楼,不仅完全合法,还可能因展现“远见、雄心和建筑胆识”而受到赞扬。但如果作为小型开发翻建,只是想盖一栋能住六户人家的独立屋,却可能寸步难行。
市议会对六户式住宅房(six-plexes)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明确禁止在全市25个选区中除9个外的任何地方建造这类住宅。
今年6月,一项原本希望在全市范围内允许建六户住宅的提案被否决,最终仅限在几个区域试点。
相比之下,四户式住宅(four-plexes)已经可以建,但仍被部分居民视为“勉强接受”。讽刺的是,只要是超级富豪个人居住,比如像加拿大歌手Drake在高档社区 Bridle Path 所建的、面积达5万平方英尺的“超级豪宅”就毫无问题,但想要在市区内为6个普通家庭建一栋多单元的房子,却几乎不可能。
而一直支持弱势群体、被视为进步派代表的市长邹至蕙(Olivia Chow)也选择不使用她手中的“强市长”权力来推翻议会决定。该项权力由安省省长道格·福特(Doug Ford)政府授予,旨在加快住房建设进程。
邹至蕙回应称,她不认为“自上而下”的方式能真正解决住房问题,而应该“和房主合作,让他们也觉得安心”。
但批评者指出,这种做法其实纵容了那些早年以低价买房的既得利益者继续阻碍普通人进驻他们的社区。
当前,多伦多一套房屋的平均价已近$110万加元,对许多居民而言高不可攀。
与此同时,市议会的不作为可能还让多伦多损失掉联邦政府本打算拨款的1.18亿加元中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近3000万元,因为联邦已经发出警告:如果六户住宅政策得不到放行,就会扣留部分资金。
但就在这边对低层住宅犹豫不决时,多伦多却在市中心不断批准建设一栋又一栋超高层大楼。目前至少有八座“超高层”摩天大楼正在规划或动工。
其中最高的是位于央街最南端、濒临安大略湖畔的SkyTower,高达105层。这里曾被设想为远离市中心人群的滨水绿洲,但如今也被林立的办公楼和高层公寓彻底改造。
而就在SkyTower之上方,央街与Bloor交界处的19 Bloor West,也规划建设另一座99层高楼,将提供近1300个单位。而稍远处的The One,是一栋备受争议的85层高楼,在过去10年间历经财务危机、合作纠纷与法律诉讼,甚至一度找不到买家,如今也由法院指定建商接手完成。
不过这些“天际线改造者”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迅速降温的市场。
根据房地产研究机构 Urbanation 的最新报告,今年第二季度,大多伦多及汉密尔顿地区(涵盖约700万人口)一共只售出502个新建公寓单位——创下近30年来最低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9%,比过去10年平均值低了91%。
其中,实际在多伦多市内成交的仅有170个单位。
问题不止是买家少,还有大量公寓是过去专为炒房投资者建造的。据统计,高峰时期约70%的新公寓单位都被投资者买走,等盖好后转手卖掉或高价出租。如今租金下滑、市场饱和,导致不少投资者手头的房产贬值,又借不到足够贷款填补差额,很多项目因此被迫取消或延期。
这些项目中,大量单位面积都非常小,是像“鞋盒式”的迷你公寓单元,很多是只有400至600平方英尺超小户型。但这些公寓却被开发商鼓吹为“家庭居住的理想空间”。
事实上,这轮房地产“降温”并非毫无预警。上一次安省出现严重房地产崩盘,还是在1990年代,那次低迷持续了约7年。这次如果真的迎来市场大幅调整,也并不意外。
也许,这样的冲击将倒逼多伦多重新思考住房政策。加拿大不可能靠100万加元起步价的房屋解决住房短缺,更不可能靠7成都是炒房客的市场来建设“真正的家”。
如果多伦多的政界人士真的想解决他们嘴上常挂的“住房危机”,就应该减少这些百层高楼的虚荣项目,转而认真推动六户住宅等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住房解决方案。
毕竟,一批能真正容纳人居住的中小型住宅,比一座又一座“改写天际线”的摩天大楼,更能帮助那些真正想在这座城市安家的居民。
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