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围着就业转 让幸福“岗”好遇见奋斗的你

发布时间:2025-08-01 03:28  浏览量:1

“这是这周做的手工花,您数数。”46岁的邓林中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走进鞋厂,说话时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藏不住的认真。他小心翼翼地把布袋放在桌上,里面是一个个手工花。谁能想到,这位因精神类疾病而陷入生活困顿的中年男人,如今靠着这双略显笨拙却异常稳健的手,每月能挣到一笔属于自己的收入。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落在他脸上,映出久违的舒展笑容。

在江西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像邓林中这样的故事,正在不同角落悄然发生。这个湘赣边界的小镇,用产业当笔、民生为墨,在就业帮扶的画卷上,通过党建引领,以“闲置存量”换“发展增量”,为困难群众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

一声特殊的“关照”:把希望送给最渴望的人

邓林中的转变,始于湖南醴陵人汤海良的鞋厂落户。当时,汤海良为鞋厂扩大生产,从醴陵驾车开到车程只有十几分钟的荷尧镇大义村,四处寻找新址时,荷尧镇的工作人员带着他看遍了村里的闲置厂房,为其跑前跑,“您尽管来,用工的事我们帮您对接,尤其是村里的困难群众,他们盼着一份能顾家的活儿。”工作人员的话仍在汤海量脑海中记忆犹新。这背后,是荷尧镇“既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的招商理念,而让企业扎根的重要一环,就是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镇就业部门早就摸透了邓林中的情况:因患有精神类疾病,智力下降,做不了重活,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总说‘我是当过兵的,不能一直靠政府’。”工作人员回忆,找到汤海良想让他关照一下,对方没犹豫:“让他做手工花,按件算钱,啥时候送啥时候结。这样的关照我愿意。”

如今,邓林中每隔两三天就往厂里跑一趟,手机“叮”的到账提示音,成了他最期待的声音。“现在能自己挣钱,心里就踏实了。”他腼腆地说,眼里有了往日少见的光彩。

荷尧镇深知,让引进的企业与当地发展相融相生,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才是关键。新址不仅厂房足够大,便于扩大生产,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在招商时就考虑到了就业联动。工作人员主动协助招工,尤其关注当地有就业需求的群体。大义村 40岁左右的妇女们,大多因为要照顾家庭难以外出务工,荷尧镇就业部门便积极牵线搭桥,将她们推荐到汤海良的鞋厂。这一举措,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又让这些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

一个车间的“温度”:把岗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荷尧镇优选时代帮扶车间的生产线上,脱贫户刘桃的手指在茶叶罐半成品间忙着。“在这里做了 8年,从一开始的生手变成现在的熟手,每月能有稳定收入,丈夫的药费、孩子的学费大部分都是靠我的这份工资。”语气里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丈夫身患大病需要长期用药,一双儿女还在上学,这个车间成了她家妥妥的“顶梁柱”。

该帮扶车间立足本地实际,走出了一条特色帮扶路。党建引领是其发展的坚实基础,镇里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车间里设立的党员先锋岗,党员们带头参与生产、指导技术,不少群众跟着党员学技术、增收入。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群、挂线横幅等多种方式,把帮扶政策送到家家户户,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模式创新让增收渠道更宽广。“企业 +车间 +农户”的模式,让企业提供原料、技术和销售,车间组织生产,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实现了三方共赢。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借助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让产品卖得更远、更好。技能培训也没落下,定期开展的培训让不少像刘桃这样的群众提升了技能,收入不断增加。

如今,这个车间已提供 5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近 50个岗位给了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等低收入人群,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帮扶新路径。

一片产业的“力量”:闲置资产里的就业网

横江村的老校舍,如今是金艳服装厂的生产车间。缝纫机的哒哒声里,脱贫户周大姐正踩着踏板“以前去打工要坐1小时车,现在出村口就上班。”这栋闲置的建筑,通过“村党支部+企业”模式改造后,吸纳30名工人,其中15名是困难群众。

更大的改变藏在一个个新项目里。江西安隔拉装配式建筑项目盘活废弃校舍闲置用地,建设标准厂房及综合楼 3967平方米,现已带动就业 100余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 40万元;萍乡市天下电子通讯科技项目租赁标准化厂房 3500平方米,于 2024年 7月建成投产,目前已解决当地就业 100余人。

荷尧镇的就业帮扶,从不是“单打独斗”。湘醴林辣酱鸭项目扩张时,特意在车间留出几个“轻体力岗”给干不了重活的困难群众,让他们在这里洗鸭、打包。“老板知道我身体不好,不让我搬重物,这份心比工资还金贵。”目前,这个项目 200名员工里,本村及邻村群众占了 40人,其中 7名是脱贫户和监测户。该项目已拓展到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共有 6家直营店,26家加盟店。

就连灵活就业的角落里,也藏着对困难群众的牵挂。大义村零工市场建立“村委会搭台 +企业供单 +村民参与”的灵活就业模式,专门给低保户、残障人士开了“绿色通道”,木夹子、鞋面子、电子零件等手工活,难度低、可带回家做,已帮助 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不用按时上下班,挣多挣少都自由,还能照顾家。”监测户刘姐说,她每月靠做发圈能挣 1000多。

夕阳西下,各车间的下班铃声此起彼伏。走出老校舍改造的服装厂,周大姐手里攥着刚领的工资;从废旧仓库变来的鞋厂,邓林中抱着半成品往家走;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工人骑着电动车经过,车筐里装着给孩子买的零食。他们身后,那些曾写满“闲置”的门牌,已换成“就业帮扶点”“乡村振兴车间”的新标识。那些曾对未来迷茫的眼神,如今闪烁着笃定的光。荷尧镇通过党建引领唤醒“沉睡”资源,以“闲”资源“造”发展之势,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在这里,每一份努力都被珍视,每一颗向往美好的心都能找到舞台,共同捧起那份属于自己的“稳稳的幸福”。(孙玲、钟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