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弘扬双拥传统 庚续鱼水深情
发布时间:2025-08-02 01:30 浏览量:1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九十八载风雨兼程,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忠诚与热血铸就了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六十九载双拥情深,临夏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热土上,军政军民团结如磐石般坚固,谱写了一曲曲鱼水相亲的动人赞歌。
在这个充满敬意的日子里,临夏州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理想临夏·八一专题”,聚焦那些闪耀在双拥战线的先进典型。他们中,有几十年如一日心系国防、情暖军营的“全国拥军模范”,用凡人善举诠释着“军爱民、民拥军”的朴素真谛;有创新服务模式、搭建军民连心桥的双拥模范街道,让军政军民团结之花在沃土中绚烂绽放;有开辟绿色通道、为官兵健康保驾护航的拥军医院,用医者仁心践行着“您守护国家,我们守护您”的承诺;还有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深入开展双拥工作的优秀企业,以实际行动奏响爱国拥军的时代强音。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是我州双拥工作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的鲜活注脚。翻开这一页,让我们共同感受那份赤诚与热爱,见证军民同心、共筑梦想的坚实足迹,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凝聚起打造“五个地”的磅礴力量。
踏过半世纪的“拥军鞋”
——追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喇震洲
他是一名普通的鞋匠,心中深藏着对军人的感恩和拥护之情,自觉弘扬爱国拥军光荣传统;在半个多世纪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用一针一线做注脚,缝缀出一段军民鱼水深情——他就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拥军鞋匠”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喇震洲。
喇震洲出生在临夏市八坊的一个普通家庭,祖辈五代都是鞋匠,做出的鞋不但式样好看,穿着也适。1949年8月22日,临夏城欢声雷动。14岁的喇永德(喇震洲原名)跟着父亲喇继贤挤在人群里,挥舞彩旗,迎来了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因为父亲喇继贤曾帮助党的地下工作者做过事,解放军警卫连当晚就在他家落脚。战士们自带干粮面袋,自己动手生火做饭,不仅纪律严明,而且非常尊重群众,还向大家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各项政策。年幼的喇永德,越听心里越亮堂,越看越觉得解放军伟大。临别,应喇继贤的请求,警卫连连长田占德还为喇永德改名为喇震洲,寓意王震将军解放河州,军民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临夏。
解放大军虽然在临夏只停留了短短几天,可他们的一言一行,播撒下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鱼水情,让喇震洲父子刻骨铭心,终生感怀。喇震洲常对人说:“解放军的好,刻在骨子里了”。从此,在5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父子两代鞋匠以“做双军鞋送亲人”为最大心愿,用毕生行动追逐着他们的“拥军梦”。
1950年,当国人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矛头直指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当时,身为临夏手工业者联合会会长的喇继贤带头捐款,并发动手工业者为志愿军募捐。他用祖传手艺做了90双布底鞋、30双鞋垫,用黄帆布缝了七八个背包,让老伴绣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字样,寄到了前方。
喇继贤走完了他的人生路途。弥留之际,他把喇震洲叫到床前,攥着儿子的手,把锤头、钳子、月牙刀这三件修鞋家当塞给他说:“我没有什么留给你,只留给你一句话:牢记亲人解放军,爱国拥军做模范。”
喇震洲明白,他接过的不仅是工具,更是一条需要用一生去走的爱国拥军路。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喇震洲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冰天雪地的西藏守卫着国土,就动员亲朋好友帮忙,赶制了120双雪地轻便鞋,通过当地政府,转交给了驻守在中印边界的解放军战士。1998年“八一”前夕,喇震洲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武警临夏支队参加“兰西拉”光缆施工的官兵在生命禁区奋战,几个月后,他便带着辛苦做的100双鞋垫、40双皮鞋,买了100双手套和344公斤西瓜,赶到施工一线,慰问部队官兵。
凭借制鞋的好手艺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喇震洲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岁月流逝,年龄增大,更加增添了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他的拥军之情更浓了。
1994年五一劳动节,喇震洲从电视里收看到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根据国旗护卫队战士的身高,估算出大小5种鞋子的尺码,用拿手绝活和最好的材料,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赶制出36双皮鞋,赶在国庆45周年之际,千里迢迢送到首都北京,送到了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手中。
战士们接过年近6旬老人亲手做的皮鞋,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经申请通过,战士们统一穿着喇震洲做的鞋,护旗升旗。看着国旗护卫队员矫健的身姿,喇震洲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激动。
1994年至2010年,喇震洲带着一双双亲手缝制的“拥军鞋”,先后五次进京慰问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驻港部队、驻澳部队和唐古拉山五道梁兵站解放军战士。这位普普通通的鞋匠,在一针一线中寄托着自己的拥军之情和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深情厚谊。
一针一线心系乡亲,双双军鞋情牵军营。为感谢喇震洲和临夏各民族同胞爱国拥军的深情厚谊,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继为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和南沙守礁部队赠送国旗后,授予临夏市委、市政府一面国旗,并为喇震洲赠授一面国旗卫士集体签名的国旗。解放军驻港部队、驻澳部队也给喇震洲写来诚挚的感谢信,广大官兵纷纷表示,不负人民期望,当好国旗卫士,让五星红旗永远在祖国上空高高飘扬。
拳拳爱国心,悠悠拥军情。喇震洲爱国拥军的感人事迹,从太子山下、大夏河畔的临夏,传遍全国各地,在军队和老百姓中引起共鸣,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拥军鞋匠”。
2003年3月,喇震洲被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称号;同年12月,国家人事部、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光荣称号;2005年6月,被评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同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2007年8月,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发起开展的“感谢人民——激励军营80年”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授予喇震洲“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荣誉奖”。2008年11月,又入选“感动甘肃·2008十大陇人骄子”。
“国家富裕了,军队强大了,咱老百姓才能安安稳稳地过上太平日子。在我的有生之年,还是那句话:生命不息,拥军不止!”面对纷至沓来的鲜花和荣誉,喇震洲老人平静地说道。
2017年9月13日,82岁的喇震洲老人将精心收藏的100多件“爱国拥军”物品,委托女儿喇卫红、喇卫荣捐赠给了州档案局。
2018年,喇震洲老人走过了83个春秋。在生命弥留之际,他还在告诉身边的人:“我们要世世代代牢记,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人民军队。”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如今,喇震洲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临夏大地,处处留下了他拥军爱军的痕迹。这痕迹是感动,更是力量,感召更多人把这种精神继续传递下去。(记者:刘刚林)
以心为灯,守护“最可爱的人”
——临夏七医院双拥工作侧记
7月30日,临夏七医院与甘南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代表共同在拥军优抚合作协议上落笔签字,正式成为甘南州退役军人优待定点医疗机构,将这份跨越地域的关怀与尊崇,送到了“最可爱的人”身边。
走进临夏七医院,“临夏州、市退役军人双拥优抚医院”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急诊、住院部等科室内“军人军属、退役军人优先”的窗口和通道引人注目。这些“专窗”与“专道”,让退役军人及家属在挂号、看病、检查、拿药、住院的全过程享受优先待遇,少了排队的煎熬,多了省心与便捷。
其实,在此次签约之前,临夏七医院早已与临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签订了《拥军优抚合作协议》,推出了一系列退役军人及“三属”优待政策。“为了让这份责任落到实处,医院结合实际制定《临夏七医院退役军人优抚方案》,成立了拥军优属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为军拥军优属服务办公室’,由专人专责,科室负责人一线落实,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工作体系,确保每一项关爱举措都‘不悬空’,每一条优抚政策都‘真落地’,用心用情打造出温暖贴心的‘一站式’医疗拥军服务。”该院党支部书记马春萍说。
临夏七医院作为州、市双拥优抚医院和全州基干民兵优抚定点医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服务保障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当作一份无上光荣的政治责任,谋实策、出实招、办实事,从优化诊疗流程,到延伸健康服务触角,不断探索优化崇军拥军医疗服务,提升专业水平,为广大军人及优抚对象的健康保驾护航,倾力做好双拥优抚工作,用心共筑军民“健康桥梁”。
临夏七医院长期邀请国内眼科专家来院坐诊,为广大官兵和群众开展公益白内障手术。每次活动期间,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可享受手术费用公益援助项目和“一站式”“全陪同”“五减免”“六个一”“十七全免”医疗服务待遇,为大家提供了贴心、实惠的医疗服务。
7月29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临夏七医院推出包含白内障手术公益救助,三伏贴治疗费用全免,近视矫正手术、胃肠镜检查和PRP富血小板治疗费用减免等多项福利的“八一”专属医疗优惠政策,用行动向广大军人、退役军人、军属及所有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人表达敬意与关怀。
临夏七医院经常推出这样的优惠政策和诊疗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及家属,医院精心定制并发放“军民融合保障卡”。这张小小的卡片,不仅是身份的识别,更是连接医院与军属的关爱桥梁。“通过这张卡,医院能够定向发送包含免费白内障筛查、康复理疗体验等实实在在的福利关爱信息。截至目前,已发放军民融合保障卡2668张,累计发送公益白内障手术等公益服务信息超30万人次,成功为多名患有白内障的退役老兵及优抚对象实施公益复明手术。”该医院为军办负责人高春娟说。
去年八一建军节,医院的医护人员到抗美援朝老英雄康纪信家中慰问。“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们的信念只有一个:保家卫国。”老英雄坐在沙发上,向医护人员讲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后来,康纪信因病在临夏七医院内科住院,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病情和生活情况后,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躺在病床上的康纪信看着身边忙碌而细致的医护人员,感慨地说:“七医院好啊,这份对军人的心,对病人的情,一点都没变,把咱们部队医院的老传统、好作风,实实在在传下来了”。
医院在“五减免”政策基础上,自我加压,推出涵盖挂号、各类门诊问诊、陪诊、会诊、护床、查房等17项基础服务费用全免举措。这沉甸甸的“十七全免”,绝非简单数字罗列,而是切切实实为退役军人家庭卸下了最现实的就医负担。
在临夏七医院,患者的住院时光因“六个一”关怀而倍显温情:一张温馨问候卡、一杯养生保健茶、一个入院暖心洗漱包、一名负责的专属医生、一套规范的服务标准、一位随叫随到的服务专员。这些细微之处的暖意,让病房不再是冰冷的空间,而成为老兵们休养身心的港湾,无声传递着“您守护国家,我们守护您”的深情厚谊。
尊崇的足迹,从未止步于医院围墙之内。每逢“八一”等重要节日,临夏七医院会组织医疗队带着设备和药品,到退役军人、老红军及烈属家中进行慰问义诊。同时,为方便偏远山村退役军人就医,医院每周坚持组织多学科医疗队下乡巡诊,累计提供专业康复理疗服务1480人次,将健康和光明送到了他们的家门口。
临夏七医院的双拥实践,正是新时代双拥工作最具体而生动的诠释:以制度为基,以仁心为桥,以行动作答,让为国防奉献过的人们,时刻感受到被国家与社会捧在手心的温暖与尊严。他们不仅是健康的守护者,更是尊崇最坚定的传递者,在未来,这份守护与传递,必将续写更加温暖动人的篇章。(记者:刘刚林)
红色沃土育精神家园
近年来,和政县肋巴佛革命纪念馆深入贯彻落实免费开放政策,持续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不断拓展功能内涵。纪念馆以弘扬革命精神为主线,以深化“双拥”工作为重点,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进军营、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让红色资源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基层群众,持续打造群众身边的大思政课堂。
纪念馆立足红色资源优势,2024年共接待参观人员达6.3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近1.3万人次。省州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等280多个团体累计8500余人次走进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作为“十个基地”和“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的核心载体,纪念馆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红色历史、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平台。
红色宣传工作在社会教育中不断拓展延伸。纪念馆依托“梨花节”“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烈士纪念日”等节会节点,开展肋巴佛革命事迹巡展,延伸教育阵地,扩大覆盖人群。与全县中小学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组织开展进校园宣讲。在龙泉小学、西关小学等学校开展“讲述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讲述历史·热爱家乡”等活动,使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深深扎根。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策划实施“腊八送温暖”“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红领巾爱祖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情感认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将双拥工作作为常态化重点任务持续推进。每逢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等节点,组织宣讲员走进驻地部队、人民武装部、消防救援大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慰问演出、主题联欢活动,与部队官兵共叙军民情谊,送上精神食粮与温暖问候。通过与部队共建共育,营造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双拥共建的实际成效。
面向更广阔的群众群体,纪念馆同步推动红色文化与全民国防教育融合发展。通过进机关开展党课宣讲、进企业传播革命精神、进校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等形式,将红色故事讲进课堂、讲到车间、讲入人心,让各类群体在参与中受教育、受感染。与此同时,纪念馆深入社区和乡镇,依托“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以文艺演出、故事讲述、文化下乡等方式,把革命精神和红色记忆送到基层一线,真正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长期以来,肋巴佛革命纪念馆始终秉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宗旨,深耕红色文化主阵地,不断创新载体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强化与部队和各领域的双拥合作,推动形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持续不断的红色力量。(记者:马正兰)
方向盘上的双拥情
八一军旗迎风展,双拥新曲动河州。在临夏市川流不息的城市脉络中,一辆辆双拥示范线公交车,正成为流动的双拥名片。7月30日,记者走进临夏市道合公交客运服务有限公司,探寻这家“双拥客运”公司背后的军民鱼水故事。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服务人民!”退役军人驾驶员王兴擦拭着方向盘,言语铿锵。在公司管理层眼中,像王兴这样的退役军人驾驶员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纪律性强、责任感重,天然是双拥政策的‘宣传员’和‘执行者’。”公司总经理祁瑞鹏介绍,目前,该公司有退役军人驾驶员4名,都是企业的骨干力量,重要线路会优先配置,成为服务军民出行的中坚力量。
据悉,临夏道合公交自成立起,便以提升市民出行体验为己任,60辆公交车中,50辆比亚迪K8纯电动客车以一级踏步、大功率设计,为军人、老人、儿童等群体带来“如履平地”的上下车体验。智能调度系统则如同“智慧大脑”,通过北斗导航与实时监控为安全行驶全程护航。技术赋能让拥军服务突破空间限制,将关怀融入每一次安全、高效的出行。
道合公交的双拥情怀,在政策与细节中闪现。现役及退伍军人凭证免费乘车的规定,是写在制度里的尊崇;而驾驶员一句“军人同志请坐好”的提醒,则是流淌在车厢中的温情。
拥军不仅在服务,更在行动。公司积极吸纳退役军人就业,驾驶员王兴便是其中一员。这位曾在西藏服役五年的老兵,如今紧握公交方向盘,延续着军人的担当。他朴实地表示:“开好每一班车、服务好每一位乘客,尽职尽责为社会出力,这份工作让我觉得踏实又光荣。”他以方向盘为新的战位,将军人的严谨与热忱注入十米车厢。
王兴的“军人作风”正是道合公交精神的缩影——从精准的学生定制公交专线(32条线路日均服务学生1.4万人次),到乡村公交网络的拓展,无不体现着严谨高效与奉献本色。
面对未来,道合公交的双拥之路愈发清晰。公司经理祁瑞鹏表示:“未来我们会持续用实际行动,让军爱民、民拥军的暖流在车厢里、城市中不断传递。”这不仅是承诺,更是道合公交以车轮为笔、以道路为纸,在临夏大地上奋力书写的新时代双拥答卷。
方向盘转动,道合公交的车轮正驶向双拥工作的更深处,在每一个停靠站播撒尊崇的种子,让军民融合的暖流,随城市脉搏奔涌不息。(记者:马茹萍)
编 辑:张仁财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祁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