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草鞋丈量“初心”的厚度

发布时间:2025-08-01 02:18  浏览量:1

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双破旧的草鞋静静地躺着。草绳磨损出泛着微微的柔光,那是岁月留下的勋章,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踏过千山万水时,与大地贴切的印记。这双草鞋,不仅是历史的标本,更是今天党员干部们的“指南针”——它提醒着我们,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勤学不缀的精神不能忘。

艰苦朴素,是草鞋里藏的“传家宝”。当年红军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不是不懂安逸,而是心里装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一根草绳拧成的鞋,能走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靠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自觉。如今的条件好了,不再需要我们脚踩草鞋,但那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劲头不能变。坐在宽敞的办公室,忘记了群众家的门槛有多高;吃着精致的饭菜,却记不清田间地头的泥土味。其实,艰苦朴素从不是“苦行僧”式的作秀,而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为民办事上。少一场不必要的应酬,多一次入户走访;省一笔铺张浪费,添一件惠民的设备。这双“草鞋”,丈量的是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朴素,心贴得越近。

勤学不缀,是草鞋踏出的“进步路”。草鞋能在崎岖山路中站稳,靠的是编织时的紧实,党员干部能在时代浪潮中前行,靠的是不断学习的韧劲。当年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穿着草鞋写下《实践论》、《矛盾论》,用思想的光芒,照亮革命的前路;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年轻干部带着农技新识走村入户,把论文写在田野中、大地上。时代在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变,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没有变。面对数字化治理的新课题,不能说“我不懂”;面对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不能讲“没办法”。像编织草鞋那样,一根草一根绳地积累,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才能让自己的“脚下功夫”跟上时代的进步,让每一步都走的踏实、走的笃定。

有人说,现在时代变了,都穿皮鞋了,还提草鞋做什么?其实,草鞋的意义不在于“穿”,而在于“念”——念着出发时的“初心”,念着肩上的责任。当党员干部把艰苦朴素当成生活的常态,就不会被名利腐蚀;把勤学不缀当成习惯,就不会被困难吓退。这双草鞋,穿在脚上是朴素,记在心里是力量,它让我们在顺境中不娇纵,在逆境中不退缩,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今天,我们不必再脚踏草鞋赶路,但应该让“草鞋精神”成为心中的压舱石。带着这份初心,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每一步都走的清醒、坚定,这便是对那双老草鞋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