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喊得响,为啥88%准大一新生还逃不过冲动下单?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4 浏览量:1
录取通知书陆续送到手里,准大一新生的这个暑假变得不一样。心里装着对未来的盼头,还有些以前没机会做的事,都变成了一笔笔开销。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马上要走进大学,手里能自己管的钱变多,该咋规划才好?
从对准大一新生的调查来看,电子产品消费占比56.2%,是暑假开销里的大头。考驾照排在第二,占46.6%,不少人趁着假期集中时间学开车。出门旅游占39.7%,成了放松心情的常见选择。兴趣培养占39.5%,美妆护肤品消费占37.9%,服饰鞋帽及日用品消费占37.5%,运动装备消费占34.1%,和同学聚会占32.3%,看电影占28.0%,这些都是暑假消费清单上的常见项。
不过,消费里也藏着不少“糊涂账”。调查显示,88.3%的准大一新生暑假有过冲动消费,买了些不太需要的东西或服务。从性别来看,女生冲动消费比例是89.4%,比男生的86.8%稍高一些。大家总结的非理性消费里,因攀比心花钱的占52.3%,超出经济能力的消费占51.4%,冲动买了却很少用的东西占51.3%。还有42.7%是盲目追名牌,41.8%过度在意外在形象消费,40.6%花钱没规划,28.6%是被网络营销带着跟风消费。
面对这些情况,85.6%的准大一新生觉得该树立理性消费意识。有人说,不管家里条件咋样,规划钱、理性花钱是基本本事,也是在践行绿色消费。也有人提醒,不能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更不能因为便宜就乱买,看着单个不贵,加起来也是笔不小的数。还要警惕跟风消费和拜金主义,别被物欲牵着走,不为虚荣心花钱,让日常开销保持在正常水平。
辅导员也提到,现在网上信息多、营销手段多,大学生容易被网络带偏。网络有社群效应,平台总推相关内容,可能自己花得已经不理性,但网上有更多人花得更夸张,就会觉得自己的消费合理,不知不觉突破了花钱的上限。大学期间基本没有收入,钱大多来自父母,不理性消费会给家里添压力。而且大学是适应社会的阶段,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很重要。
理性消费说白了就是克制欲望,得有管得住自己的意识,不能放纵想买就买的念头。马上进入大学,消费自主权变大,更需要学会规划。毕竟钱花得明白,既能满足需要,又不会给自己和家里添负担。这不仅是管钱,更是在学怎么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能力会跟着自己走很长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