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5-08-10 20:51  浏览量:1

8月7日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榆中县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山洪灾害。220.2毫米的降雨量如天河倒灌,将榆中南部山区的102公里公路啃噬得支离破碎,多座桥梁在洪水中扭曲变形,14个村庄沦为孤岛。

洪水中的灯塔

甘肃交通人的团结一心,绘在灾区的每一处,写在胶鞋踩过的泥泞里。灾情当前,交通人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尽快恢复通讯和交通。”——积水漫过脚踝,沾满泥浆的胶鞋每落下一步,都丈量着责任二字。为加快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道路,打通应急通道,甘肃交通运输部门第一时间集结力量驰援榆中,并于8月8日凌晨3时许,开始道路抢通作业。他们的鞋上都结着同样的泥壳,脸上都挂着同样的担忧,心里却燃着同样的希望。

用脊梁撑起天堑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雨雾,甘肃交通人早已在泥泞中筑起钢铁防线——S104线塌方现场,装载机的轰鸣声与山洪咆哮交织,抢险车在浊浪中开辟出生命通道。

洪水汹涌地冲刷着房屋和村道,却冲不垮抢险队员紧握操纵杆的双手。在马莲滩村,200米路基被山洪掏空,机械操作员连续作业,高效抢修道路。身后,百余名受灾群众等待救援的身影,是他们坚守的源动力。

当灾区的灯火在洪水中熄灭,甘肃交通的抢险队把机械灯光燃成新的白昼。前往受灾核心区面临着未知的危险,但大家丝毫没有退缩,一如既往冲锋在前,那句“注意安全,一定要平安回来”的嘱托,让大家红了眼眶。橘色工装裹着泥,却裹不住韧劲儿——胶靴陷在淤积的泥浆里,他们要把机械开进村口最泥泞的“肠梗阻”段。没人喊累,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是无数个家庭。夜更深了,可那一抹橘色却愈发鲜亮——那是灾夜里最醒目的“希望色”,更是甘肃交通人写给人民的“突围承诺书”。

生命至上的温度

8月10日中午,随着S104线兴隆段6公里水毁路段最后一处钢制波纹涵管埋设完成,砂石铺上路基,车辆顺利通过,标志着本次山洪灾害中所有受损的51条国省干线及农村道路全部抢通。在这场与洪魔的较量中,甘肃交通运输部门用24小时的坚守、130余台机械的轰鸣、670余名队员的昼夜奋战,书写了“路通、心通、情通”的动人篇章。他们不是超人,却在洪流和泥沼里架起了生命相托的桥梁,在绝境中孕育了驶向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