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女老师花20元给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回赠一套房
发布时间:2025-08-15 07:32 浏览量:1
文:未央史默
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女教师张秀荣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她曾经的学生陈志德,竟然送给她一套崭新的房子。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套房子竟然是自己在26年前,自己用一双棉鞋“换”来的。
这对师生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新城检察】,2019年7月18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特别的学生
1978年9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内蒙古武川县第一小学迎来新学期。
31岁的张秀荣,被安排担任初二数学课以及初二(3)班的班主任,这是她事业生涯的崭新挑战。
初上讲台,张秀荣怀着忐忑的心情,细细打量着这批学生,他们的脸上写满稚嫩与求知,让张秀荣油然生出一股使命感。
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不负青春年华,帮助这些出身山村的孩子们学有所成。
在教学一个月之后,张秀荣注意到班上有一个特别的学生,他叫陈志德,家境贫寒,每天却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
陈志德长得黑黑瘦瘦的,穿着一身补丁遍布的旧衣服,沉默寡言,与其他活泼开朗的孩子们格格不入。
为了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张秀荣经常在课后无偿开设辅导班,陈志德也会留下来参加,但他总是独自一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学习,从不主动与老师交谈。
起初,张秀荣还以为是陈志德成绩差才选择独处,然而经过一次测试,她惊喜地发现,陈志德其实非常聪明,成绩能排到班里前几名。
按理说,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应该都是自信开朗的,但陈志德为什么会如此内向呢?
为了弄清这个谜团,张秀荣特地按照学生档案上记录的地址做了一次家访,走了这一趟,她这才明白,陈志德每天早起步行几公里到学校的原因。
当张秀荣来到陈家时,她震惊于眼前的贫穷景象,这个家里实在太破旧了,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屋里昏暗潮湿,四处透风,却居住着八口人。
陈志德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四个妹妹,陈父陈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家里的六个孩子全靠他们种地养活。
原本,陈父希望六个孩子都能上学,结果实在负担不起,只能把成绩最好的陈志德送到学校读书。
陈志德深知父母的苦心和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即便只供养他一个人,家里的经济状况也非常不乐观,几乎要将这对朴实的农民夫妇压垮。
了解到陈志德的家庭情况后,张秀荣心里既感慨又心疼,她知道,对于像陈志德这样的孩子来说,教育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于是,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她决定要全力支持和鼓励这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自那时起,张秀荣经常在课后单独辅导陈志德,她不仅教给他数学知识,更用温暖的话语浇灌他的心田,鼓励他坚持梦想,勇敢面对困难。
在张秀荣的教导下,陈志德成功考上了武川重点高中,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初中毕业后不久,陈家接连遭遇变故。
他刚刚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母亲,母子俩甚至没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就这样永远分离。
母亲的离世,让陈志德失去了生活的力量,他开始动摇是否还要继续读书。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秀荣挺身而出,给予了关键性的帮助。
张秀荣急忙赶来陈家,耐心安慰劝说他放弃辍学的念头,重返校园。
为了让陈志德放心,她还拍着胸脯向他保证:"老师一定会帮你照顾好家里人,这一点你可以放心。"
接下来的日子,张秀荣开始不分昼夜地照顾陈志德的家人,承担起家庭中的母亲角色。
每个节假日,她都会骑着自行车去陈家,给四个年幼的妹妹们辅导功课,尽管张秀荣自己薪水微薄,但她每个月都会留出一部分作为家人的医药费。
老师和学生的情谊,因此变得更加深厚。
感受到老师这样的关怀,陈志德才终于安下心来,专注于学业,他知道自己一定要努力,不负老师的期望,命运总是眷顾那些拼搏奋进的人。
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在1981年的高考中,陈志德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成为了家中第一个读大学的人。
当他把录取通知书递到张秀荣手里时,师生二人不禁相拥痛哭,所有的艰辛终于换来了回报。
录取通知书让老师和学生都欣喜万分,但命运的考验远没有结束。
礼轻情意重
就在陈志德读大一的时候,家中接连遭遇不顺,他原本还指望着一家人生活渐渐好转,但现实却越来越糟。
大学开学后,他不得不开始勤工俭学,靠着打工赚钱支撑学业,他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回到寝室就直接倒头大睡。
武川县那个冬天的气温在零下五度左右,但陈志德脚上却穿着一双已经破旧不堪的旧鞋。
双手皮肤粗糙,有的地方已经冻到爆皮,当张秀荣看到学生如此困苦的处境时,她的心如刀绞般痛苦。
可张秀荣没有当场追问,她明白自己的质问只会让陈志德更加难堪,于是她打算等陈志德回到学校后再做打算。
果然,在陈志德处理完当前的困难,打算返校的时候,老师偷偷地在他书包里塞了20块钱和一封信。
这20块钱对于张秀荣来说,几乎是她月薪的一半,但她却毫不犹豫地给了学生。
"志德啊,这20块钱你一定要收下,拿去买一双棉鞋过冬,不然以后别来看我。" 在信中,张秀荣用亲切的话语"威胁"着学生。
回到长春的陈志德立刻就想把钱寄回去,但还是被老师的话语打动了,最终他花5块钱买了一双棉乌拉,把剩余的钱都寄还给了老师。
那双棉鞋给陈志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温暖,老东北特有的这种鞋子,是用人参、貂皮和灵芝制成,保暖性极佳。
对于孤苦的陈志德来说,那双鞋就像是母亲的关爱,从那时起,他再也不觉得孤单了,因为总有老师在背后默默关注着自己。
靠着自己的拼搏和老师的鼓励,陈志德最终渡过了一个个艰难时刻,终于读完了本科,又考上了研究生,最后顺利拿毕业证书。
2007年的那个夏天,恰逢张秀荣老师60大寿,她的学生们特意组织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宴会,各式贺礼已备齐,只等恩师来享受这温馨祝福。
可惜陈志德因工作无法赴宴,只得远在他乡打来电话,祝福老师生日快乐,并承诺日后一定会亲自前来补过生日。
这句话无疑让张秀荣感动不已,她的学生们已经四散各地,自己却仍独居在陈旧的小屋。
几天后,陈志德如约而至,看到老师满面笑容地款待自己,他却神神秘秘地说要带老师去看点东西。
随后开车来到一处高档小区,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颤抖着交到老师手中。
这竟然是一份房产证!张秀荣吃惊地望着手中的文件,连忙推辞。
陈志德却泣不成声地说,这就是他为老师准备的生日礼物,再大的房子也小不过恩师对他的大恩大德。
师生二人你推我让,推论不休,张秀荣始终笑着摇头,只说自己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事。
可陈志德深知,要不是当年老师的关心扶持,自己早就半途而废,无缘今天的成就。
最终张秀荣还是被说服了,不得不带着丈夫搬进这间70平米的新房,从此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陈志德送的礼物,张秀荣格外珍视。
当年他曾寄过一个月饼盒,虽吃完了月饼,但那空盒至今被摆在家中缝纫机旁,每次张秀荣打扫卫生,都会用布擦拭得锃亮如新,仿佛那是学生的心意印记。
现状
2016年,张秀荣的丈夫去世,陈志德很是担心老师独居,想请她去自己家住。
但张秀荣不愿打扰,只是每逢佳节,陈志德都会带着礼物前来探望,得知老师患有高血压后,他更是专程买了很贵的降压药寄回去。
如今张秀荣已是耄耋之年,但她和学生早已融洽成亲人,陈志德无微不至地关照着老师的起居,让她安享晚年。
这师生之间的故事,也成为当地人口耳相传的典范,老师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给予了引导,学生长大后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回报老师,这正是教书育人的真谛所在。
- 上一篇:亲情的力量:在困难时刻的无私帮助!
- 下一篇:再亲的亲人也靠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