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缺衣少食住山寮,邓子恢着雨鞋,脚烂了,群众送物资,放哨
发布时间:2025-08-27 14:16 浏览量:1
一九三五年夏,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邓子恢到达了永定县东部之湖雷、金丰一带,直接领导了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
一九三五年四月至七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清剿",扬言要在三个月内肃清红军游击队。
这时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朱森叛变投敌,带领敌人四处搜捕革命同志,给革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临急转直下的恶劣形势,工农群众普遍产生了恐惧情绪。红军游击队中也有一些同志对艰苦的环境难以适应,缺乏革命胜利的信心。
邓子恢教育指战员们要经受得起目前的严峻考验,树立起长期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他常说:"古今中外不论要做什么事业,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奋斗。我们共产党人要推翻旧世界,建设没有人剥削人的新社会,任务就更加艰巨。
邓子恢
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邓子恢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同甘共苦,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苦。
为了防止敌人搜剿部队袭击,邓子恢常常只带领几十人的一支小队伍,在永定东部古木参天的金丰大山里和敌人兜圈子,穿行羊肠小道,攀越悬崖绝壁。
闽西山区的梅雨季节,连日阴雨霏霏,雾满山嶂。他们常常把雨伞搭在树干上,或者在几棵大树之间扯起一片布,几个人背靠背地坐在下面打盹,度过漫长的黑夜。
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找不到粮食,往往要饿上一天两天肚子。饿急了,就找一些野菜野果充饥。
邓子恢身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长,却往往身无分文,生活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战斗中与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
头发长了,请战士帮助剪一剪;衣服破了,自己缝缝补补。有时战士们或警卫人员出公差,他还要担当起烧饭洗衣的杂务,上下一致,同心同德。
由于每天都处在紧张战斗的戒备状态,邓子恢的指挥所并不固定。他们在永定和龙岩交界的一些山林里分别建造了好几处营地。
这些营地,都是十分简陋的竹寮。他们在漫山遍野的竹林里砍下毛竹,把竹子劈成两半,然后一正一反地象瓦片那样相互衔接着拼成一个寮顶。
这种竹寮可以挡雨,却四面透风。床也是用竹片拼起来的,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就成了。邓子恢和少数几个随行人员的用具极其简单。
脸盆用处最大,既用来烧饭,也可以洗脸,还用它烧热水,掺进一些山泉水洗澡。时间久了,脸盆上的搪瓷早已剥落,几乎就是一个黑乎乎的铁皮钵子。
吃饭没有筷子,就折两根树枝凑合。有时找不到吃的,就让警卫员设法弄些地瓜,用水洗干净后啃着吃。尽管环境难以想象的险恶和艰苦,苏区人民却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支援他们。
一九三五年初夏,邓子恢、张鼎丞和一些随行人员到达了龙岩石门炉,这是与永定交界的一个小山村,他们准备在那里设立一个军政委员会的指挥机关。
他们刚到那里,就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邓子恢他们住下来以后,就向群众作调查。
群众告诉他们,东去是三坪头盂头,再过去二十里到适中是白区;南去十里是竹子炉;往西是田地、白土;向北是营州、三井、三坑。
这一带全是高山密林,除适中以外,西南北各村庄群众都向着红军。邓子恢、张鼎丞根据这里的群众基础好的条件,决定在这里安设一个基地。
在群众的帮助下,他们在石门炉附近几个山头的丛林深处,分散搭建了一些山寮,安下了营地。在敌人"清剿"最紧张的时期,国民党便衣队几乎每天都在这一带出没窥探。
当地群众不仅千方百计地给游击队员们送去了粮食、盐和蔬菜,还常派出可靠的农民在山坡上一面耕地,一面为游击队放哨。
一有动静,这些农民哨兵立刻吹响竹筒报警,通知游击队安全转移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弄不到鞋子穿,当然更谈不上穿袜子。
邓子恢不管晴雨风霜,几乎都光脚穿一双破烂雨鞋。时间一久,脚也烂了。没有药品治脚,他就用竹子里蛀虫啃咬下来的竹粉涂抹伤口。过些天伤口好些了,还是穿那双雨鞋。
频繁的战斗和动荡不安的生活,迫使邓子恢不可能固定在一个营地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各营地,指挥战斗,布置任务,检查工作。
红军长征以后,闽西党组织由于远离党中央,得不到中央的指示,给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邓子恢为了正确指导工作,更加勤奋学习。
深夜,同志们经过一天的战斗,躺在山寮里或倚在树丛中、山洞里疲倦地酣睡了,他却还在用黑布蒙起来的油灯下细细阅读材料和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为了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他千方百计托人搜集汕头、香港出版的各种报纸,从各类新闻报道中研究形势的变化。
有一次,他看到一张国民党的报纸上登载着红军在桂、黔一带活动的消息,判定主力红军已经突破了国民党的湘江防线,转战于西南各省。
他兴奋异常,马上写了一篇关于革命形势的宣传提纲,印发到各游击队去。这对增强广大指战员的胜利信心,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很大作用。
邓子恢到达永定东部游击区后,由于他正确地贯彻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紧紧依靠县、区、乡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得到了老苏区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
经过三个月艰苦的斗争,逐渐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打破了敌人第一次"清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