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奇案:美妇投井后失踪,井中反现一男尸,一双绣花鞋钓出真凶

发布时间:2025-08-27 14:53  浏览量:1

话说清代乾隆年间,定州出了一桩奇案。

这案子起初瞧着,不过是桩夫妻怄气的寻常事,谁知查到后来,竟牵扯出人命,还引出了一段匪夷所思的案中案。

这日一早,定州知州胡大人刚升堂,衙役便来报,说堂外有一对翁婿正在争吵,非要大人给评个理。胡知州当即传二人上堂。

上堂的二人,一个是年近五旬的庄稼人李福,另一个是他女婿,名叫丁春秋。李福一见官,便叩头喊冤,说自己女儿李氏昨夜明明让家仆送回了夫家,今天女婿丁春秋却找上门来,硬说人不见了,倒打一耙。

丁春秋则梗着脖子,一口咬定岳父撒谎,说自己压根就没见到妻子回家。

胡知州听着二人各执一词,眉头微皱。他为官多年,断案无数,深知这等家务事最是难缠。他先问李福:“你说将女儿送回,可有凭证?”

李福连忙答道:“回大人,昨夜是小人家中老仆李保,亲自送小女回去的。李保忠厚老实,绝不会说谎。碰巧他今日也进城办事,恳请大人传他来作证。”

胡知州当即派人将李保传来。这李保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一脸憨厚。他跪在堂上,将昨夜送小姐李氏回家的情形说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李氏进门后与婆婆吴氏说了几句话,内容都记得分毫不差。

于是,胡知州又差人将丁春秋的母亲吴氏单独传来问话。吴氏不知其中缘由,便如实说了,昨夜儿媳确实回来了,还到她房里请了安,说的内容与李保所言丝毫不差。

人证俱在,事情已经明了。胡知州将丁春秋再次提上堂来,让其与母亲当面对质。丁春秋见再也无法抵赖,脸色煞白,只得将实情一五一十地招了。

原来,这丁春秋心胸狭隘。妻子李氏回娘家小住,他便心生不满,三番五次去催,岳父家却总想多留女儿几日。丁春秋觉得失了颜面,便怀恨在心。

案发前一晚,他偷偷跑到岳父村里的戏场,见妻子正和几个姐妹看戏。他便悄悄摸过去,趁无人注意,将妻子脚上的一只绣花鞋给脱了下来,揣进怀里就溜了。

李氏当时正看得入神,忽觉脚上一凉,低头一看,鞋没了。她又羞又怕,以为是哪个无赖之徒调戏,也不敢声张,匆匆告别父母,连夜让家仆送回了家。

回到房中,丁春秋早已躺在床上等着。他见妻子果然回家,心中暗自得意,却故意板起脸,指着妻子包着布的脚质问道:“你的鞋呢?莫不是送给了哪个相好的?”

李氏本就受了惊吓,又听丈夫如此污蔑,又急又羞,当即泪如雨下。她向丈夫解释,可丁春秋却装作不信,冷言冷语地讥讽。说完,他竟翻身自顾自睡去了。

李氏越想越委屈,只觉清白受辱,万念俱灰。半夜里,她趁着丈夫熟睡,竟解下腰带,在房梁上悬梁自尽了。

丁春秋一觉醒来,发现身边没人,点灯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妻子身体冰凉,已没了气息。他悔恨交加,但也怕担上逼死人命的罪责。慌乱之下,他心生一计,趁着夜色将妻子的尸身扛到隔壁寺庙,扔进了菜园的一口枯井里。第二天一早,他便若无其事地跑到岳父家要人,上演了这么一出贼喊捉贼的闹剧。

至此,案情似乎已经水落石出。这便是一桩因丈夫无端猜忌而逼死妻子的家庭悲剧。

胡知州勃然大怒,当即下令重打丁春秋五十大板,然后亲自带人前往寺庙水井,打捞李氏的尸首。

一行人来到寺庙,衙役们放下绳索和抓钩,在井里捞了半天。围观的百姓也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那可怜妇人的尸体。

不料,先捞上来的,却是一只女人的绣花鞋,正是李氏遗失的那只。

众人心中一紧,看来地方是没错了。可衙役们继续打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井底淤泥里拖上来的,却不是娇小的李氏,而是一具身材高大的和尚尸体!

这一下,所有人都惊呆了。丁春秋更是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叩头,说自己只扔了妻子一人,绝没有杀害和尚。

胡知州围着井口走了几圈,又看了看那具和尚的尸体,陷入了沉思。井里,只有一具男尸和一只女鞋,却偏偏没有本该在里面的女尸。这事,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他立刻下令封锁现场,将丁春秋押回大牢。回到州衙,他再次提审丁春秋,可无论如何用刑,丁春秋都咬定自己与和尚之死无关。胡知州看他神情,也不似作伪。

一桩简单的“逼死人命案”,突然变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井中谋杀案”。死的是谁?李氏又在哪里?

夜深人静,胡知州在书房踱步。他将案情的疑点一一写在纸上:一,李氏为何不在井中?二,和尚为何死在井中?三,那只绣花鞋为何会和和尚尸体在一起?

他盯着那只从井里捞出的绣花鞋,一个大胆的念头忽然冒了出来。

他推想,李氏或许根本没死。当初丁春秋以为她死了,可能只是她一时闭气而已。落入井中后,井底的寒气一激,说不定又醒了过来。

如果李氏还活着,她一个弱女子,是如何从深井里出来的?必然有人相救。而这寺庙里,最可能救人的,自然就是庙里的和尚。

可和尚却死了。这说明,在救人的过程中,发生了变故。

胡知州继续往下想。李氏得救后,为何不回家,反而离奇失踪?她身上只剩一只鞋,赤着一只脚,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是走不远的。她必然被人藏起来了。

是谁杀了和尚,又藏起了李氏?这个人,一定知道李氏赤着脚,行动不便。那么,他接下来最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为李氏找一双鞋。

想到这里,胡知州眼前一亮,一个绝妙的计策涌上心头。

第二天,他命人去丁春秋家中,取来了李氏的另一只绣花鞋,将两只鞋配成了一双。随后,他召来两名精干的衙役,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衙役们领了命,将这双崭新的绣花鞋,悄悄放在了寺庙附近一条僻静的小路旁。然后,他们便藏在远处的草丛里,像猎人一样,静静地等待着猎物上钩。

从清晨等到傍晚,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却无人对这双鞋多看一眼。衙役们等得有些不耐烦,心里也犯嘀咕,觉得大人的计策太过玄乎。

就在这时,一个书生打扮的男子从远处走来。他行色匆匆,一脸愁容,当他看到路旁那双绣花鞋时,眼睛里瞬间放出光来。他四下张望一番,见无人注意,便迅速上前将鞋捡起,揣进怀里,快步离去。

两名衙役对视一眼,心中大喜,立即远远地跟了上去。

那书生七拐八绕,最后走进了一处早已废弃的土屋。他推门进去,似乎将鞋交给了屋里的什么人。衙役们不再迟疑,当即破门而入。

屋内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那书生正把鞋递给一个女人,而那个女人,正是失踪多日的李氏!

人赃并获,书生和李氏当即被捆绑起来,连夜押回了州衙。

胡知州闻讯大喜,立刻升堂。经审问,那书生名叫林中柱,是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前些日子正借住在寺庙里。而李氏,见到官差,早已哭得说不出话来。

在胡知州的追问下,一段被掩盖的真相,终于从李氏断断续续的哭诉和林中柱的招供中,完整地浮现出来。

原来,那天夜里,李氏被丈夫丁春秋投入井中,并未立刻身亡,只是被摔得闭过一口气去。井底的寒水一激,她竟悠悠转醒。发现自己身处绝境,她便大声呼救。

天亮时分,寺中一位好心的和尚来菜园浇水,听到了井里的呼救声。他得知是邻家丁春秋的妻子,大吃一惊,赶忙找来绳索施救。

谁知这井太深,李氏又浑身无力,和尚一人费了半天劲也没能把她拉上来。

就在这时,借住在寺中的书生林中柱听见动静也赶了过来。他见和尚在岸上使力,便笑着说:“菩萨救人,哪有自己站在岸上的道理?”

和尚一听,觉得有理,便让林中柱在上面拉着绳子,自己下到井里,将绳索牢牢缚在李氏身上。

林中柱在井上,缓缓将李氏拉了上来。可当他看到被井水浸湿、更显楚楚动人的李氏时,心中竟顿起歹念。他对李氏说:“你先歇着,我再把师父拉上来。”

李氏信以为真,瘫坐在一旁。谁知,林中柱却转身抱起一块大石头,猛地朝井下砸去。井下的和尚躲闪不及,当场被砸中要害,惨死井中。

李氏眼见这恐怖一幕,吓得魂飞魄散,想跑却腿脚发软。林中柱杀了人,便走过来胁迫李氏,将她带到附近一处废弃的土屋。他假意让李氏拧干衣服,却趁机破窗而入,强行侮辱了她。

事后,这禽兽不如的书生还假惺惺地对李氏说,自己总有一天会科举高中,要娶她为妻。李氏遭此大难,心如死灰,只觉得丈夫绝情,娘家也无颜面对,竟一时糊涂答应了。

她对林中柱说,自己的一只鞋掉在了井里,如今赤脚无法走路。于是,林中柱便出门为她寻鞋。他身无分文,偷又无处可偷,找了整整一天,正垂头丧气之时,碰巧就看到了胡知州设下的圈套。

至此,案情真相大白。

众人听完,无不唏嘘。谁能想到,一桩夫妻间的小小怨怼,竟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一连串死亡与罪恶的涟漪。

胡知州当即宣判,恶书生林中柱谋财害命,奸淫掳掠,罪大恶极,判为斩立决,押赴市曹斩首示众。丁春秋虽未杀人,但其行事乖张,逼妻自尽,酿成大祸,重责一百大板,以儆效尤。

最后,他让丁春秋领着受尽磨难的妻子李氏回家,好生过活。

一桩离奇的井中奇案,就此了结。而胡知州“以鞋钓凶”的智慧,也在定州被传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