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科学家 | 靠一双旧皮鞋,他们让中国人都用得起青霉素
发布时间:2025-08-27 17:18 浏览量: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的硝烟中,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科学事业遭遇狂风骤雨。中国科学家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成都科协推出“抗战中的科学家”系列报道,展现那段历史中的中国科学印记,延续那段穿越烽火的中国科学力量。
汤飞凡在做实验
汤飞凡:
放下病毒研究,
在没有自来水的车间
研发国产青霉素
“滴答,滴答……”
实验室里那唯一的锅炉再度漏水了
……
晨雾依旧弥漫未散
中央防疫处的科研人员便已乘船启程
船身的木板裂开缝隙
船上积着一层薄薄的水
他们要前往湖中心取水
而后用那台漏水的锅炉给
实验器皿消毒、制备蒸馏水
在这个没有自来水的地方
已经在世界病毒学领域
小有名气的汤飞凡
放下了自己正在攻关的沙眼病原体研究
全面转向抗战急需的领域
中央防疫处的科研人员,前排右三为汤飞凡
他把中央防疫处迁移至昆明
近乎从零开始
争分夺秒地生产伤寒疫苗
天花疫苗、白喉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等战场上所需的生物制品
同时还投入大量精力
研制中国人自己的青霉素
1942年
中央防疫处已具备生产
500万支伤寒疫苗的能力
也正是在这一年
汤飞凡和同事们
正式启动了青霉素的研制工作
中央防疫处在昆明的青霉素接种培种场景
青霉素乃救治伤员的关键药物
然而英美军方对青霉素生产的整个流程
采取严密管控措施
且将其视作核心军事机密
在中国市场
一盒青霉素需用一根金条才能购得
为让国人能用上青霉素
樊庆笙、魏曦、朱既明、
黄有为、卢锦汉等年轻科学家
也暂停农业微生物、细菌学等研究
开启了国产青霉素的研制之路
青霉素的菌株并不好找
从腐烂果蔬、植物表层
到旧衣、古钱、土壤
研究人员终于在一位医师的旧皮鞋上
找到了有可能实现产业化的
“绿毛霉菌”
汤飞凡和同事们
小心翼翼地将其取下
拿到实验室进行培养——
国内首次可以分离出青霉素的菌株
终于现身了
这双旧皮鞋现藏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馆
随后,历经上百次实验
1943年
中国首批临床级青霉素诞生
在战争的硝烟中
还有众多科学家为战时防疫
日夜不停地钻研
在甘肃兰州
曾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亨利·戴尔的
杨永年
从麻醉药品研发转向
军民防疫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及制造
西北防疫处处长杨永年(左)和副处长陆涤寰
在四川成都
哪怕多次遭受日军轰炸
曾荣获芝加哥大学金钥匙奖的
生理学家蔡翘
依然在坚持开展血液生理领域研究的同时
借助简陋设备
自主研制成套的生理学教学仪器
供给国内60多个综合大学、医学院校等单位
为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