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草鞋》:岁月河流上的漂泊
发布时间:2025-08-27 20:28 浏览量:1
来自网络
演唱者:张明敏
爸爸有双草鞋
搁在鞋柜上
他常默默地盯着它望
仿佛注视着茫茫海上的一艘船
忽且一颗泪滴到鞋上
引出这段故事好长好长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咛载满舱
满怀少年十七的梦想
充满希望的启航启航
船儿行到黄河岸
厚厚的黄土堆上船
夜来停泊青纱帐
天明遥遥山海关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咛载满舱
一股离乡的惆帐噎满腔
蓦然回首又要启航启航
一路跋涉到江南
洞庭湖景无瑕看
峨嵋山下好荒凉
不堪回首泪暗弹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故国的叮咛不敢忘
强忍无奈小别的悲怆
信誓旦旦又将启航启航
船儿行到澎湖湾
多了妈妈来操浆
深情款款
撑起疲惫的帆
又冲破了许多风浪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远远的故乡在召唤
满载半世纪飘泊的沧桑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靠港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靠港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靠港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
《爸爸的草鞋》这首歌背后是一段深沉的家国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校园民谣,更承载了父辈的抗战记忆、离乡漂泊的沧桑以及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歌曲基本信息
· 创作与发表:这首歌由台湾音乐人叶佳修作词作曲,于1981年在台湾发表。它最初是为了给那些不能归乡的老兵请命而创作的。
· 原唱与传唱:歌曲的原唱是潘安邦(1981年)。后来,歌手张明敏将其传唱到大陆,并为更多人所熟知。
· 歌曲风格:属于台湾校园民谣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
《爸爸的草鞋》歌词中蕴含着潘安邦父亲潘时骅(一位国民党少将)以及一代人的真实经历。
“满怀少年十七的梦想,充满希望的启航” 青年投身行伍,对未来或许充满憧憬,却也未知战争的残酷。
“船儿行到黄河岸,厚厚的黄土堆上船” 可能指部队转战至北方(如内战时期在黄土高原作战),或寓指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欲带走一抔黄土以寄乡思。
“夜来停泊青纱帐,天明遥遥山海关” 可能描绘了部队昼夜兼程、转战千里的情景(如长城抗战或内战撤退),青纱帐(高粱地)常用于隐蔽,山海关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
“一路跋涉到江南,洞庭湖景无瑕看” 形容军情紧急,转战江南,无心欣赏风景(如参加长沙会战等)。
“峨眉山下好荒凉,不堪回首泪暗弹” 或指抗战时期迁都重庆的岁月,以及最终撤离大陆时的无奈与悲凉。
“船儿行到澎湖湾,多了妈妈来操桨” 指父亲随军迁至台湾澎湖,在此成家立业,迎来了新的生活阶段。潘安邦的另一首名曲《外婆的澎湖湾》也源于此。
“远远的故乡在召唤,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 直接抒发了漂泊半生的老兵们对大陆故乡无比深切的思念,渴望归家的共同心声。
“草鞋”与“草鞋岭”
歌名中的“草鞋”很有深意:
· 象征意义:“草鞋”是漂泊的象征。歌词“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将草鞋比作船,承载了父亲一生的颠沛流离。
· 历史关联:歌中的“草鞋”也可能暗指湖南岳阳的草鞋岭。潘时骅所属的国民党52军曾在1939年于此地(隶属新墙河防线)与日军血战。其中,195师史恩华营长率500余官兵在此浴血奋战,全部壮烈殉国。这场惨烈的战斗给潘时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并时常向儿子潘安邦讲述。
创作灵感
这首歌的创作与潘安邦的家族背景紧密相关:
· 潘安邦的父亲:潘时骅,国民党少将,参加过抗日战争。
· 潘安邦的祖父:潘国纲(潘鉴宗),民国时期师长,参加过北伐战争。
· 祖籍:潘安邦的祖籍是浙江温州瓯海。 词曲作者叶佳修正是深入了解潘安邦的家族背景后,从潘安邦的视角写下了这首歌曲,使其格外真挚感人。
《爸爸的草鞋》超越了简单的民谣,它:
· 是一曲对抗日英雄的深沉颂歌。
· 浓缩了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沧桑。
· 寄托了跨越海峡的乡愁。
· 成为了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