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假装”是单位里的一个最大避讳
发布时间:2025-08-28 11:32 浏览量:1
握着保温杯,指节泛着经年握笔的薄茧:“体制里混得稳的,从不是嗓门大的,是把‘三思而后行'刻进骨头里的。”这话像颗石子,在我心里漾开的涟漪,全是这些年的冷暖。
刚进单位时,总觉得“多干多错”是老油条的托词。直到那次写汇报材料,为了显亮点,把基层试点的成效往高了拔了两成。
主任没骂我,只把文件往桌上一放,指着末尾“实事求是”四个字:“你年轻,以为数字漂亮是本事,却忘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下面同志熬了三个通宵的活儿,不是让你笔下添花的。”后来跟着去乡镇调研,看见驻村干部鞋上的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农户电话,才懂那行字不是口号,是踩在地上的踏实。
办公室的茶水间,从来都是故事多的地方。上周评优,老周明明牵头完成了重点项目,却在会上说“都是大家帮忙,我只是敲了敲键盘”。有人背后说他傻,可我记得去年他评上先进后,科室里接连三个月气氛微妙--新人抢着表功,老同事不愿搭手。
如今他把功劳分给大家,反倒没人争了,报表、材料递过来,都带着“有事好商量”的客气。这让我想起《菜根谭》里的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体制里的“让”,从不是吃亏,是给彼此留的台阶。
还有次开班子会,讨论科室人事调整。李处是业务骨干,按资历该提副局,可他却在会上说:“我家孩子明年高考,精力跟不上,还是让年轻同志多担担。”后来才知道,他是怕自己上去后,科室里两个竞争的年轻人闹僵--个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一个是熬了十年的老科员,无论选谁,另一个都可能撂挑子。
他这一退,反倒给领导解了围,最后局里破格给两个年轻人都提了级,科室气氛反倒比以前更顺了。想起杜甫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体制里的中年人,早把“绝顶”换成了“周全”-不是爬不动,是懂得“高处不胜寒”,不如把位置让给更需要的人,也给自己留片安稳。
前几天整理档案,翻到十年前自己写的工作总结,满纸“力争上游”“勇挑重担”,字里行间都是横冲直撞的劲儿。再看今年的,多了些“需进一步协调”“待完善细节”的标注。
不是没了冲劲,是知道体制像台精密的机器,少一颗螺丝钉都转不动,与其逞能喊“我来”,不如先问“大家怎么看”。
就像苏轼说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年人的从容,不是放弃了追求,是把锐气裹进了“稳”里--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前冲,什么时候该往后退,什么时候该说“我来学”,什么时候该说“我不行”。
昨天在电梯里,遇着刚入职的小姑娘,捧着一摞文件,嘴里念叨着“一定要做出成绩”。我笑着帮她按了楼层,想起当年的自己。其实体制从不是竞技
场,是片需要慢慢耕耘的田。年轻时总想着“乘风破浪会有时”,到了中年才懂,真正的本事不是站在高处发光,是就算在角落里,也能把事做扎实,把人处舒服。
那些藏在汇报里的“留有余地”,放在荣誉前的“退后半步”,写在便签上的“多问一句”,都是岁月教给我们的一体制里最好的修行,不是成为最耀眼的那一个,是做那颗不晃、不松、不生锈的螺丝钉,在自己的位置上,守好分寸,也护好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