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关注!聚焦泉州产教融合育才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8-28 18:57 浏览量:2
近日
新华社刊文
《产教融合 激活泉州产业新动能》
探索泉州如何破除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的壁垒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
👇👇👇
福建泉州黎明职业大学ASEP班2025届毕业生赖同学,凭借在校期间锤炼的扎实技能和丰富的项目实践,入职吉利汽车下属公司。“在学校积累的实习实训经验,让我面对实际岗位时信心十足。”赖同学说。
ASEP校企合作项目是教育部与上汽通用汽车合作的项目,是一项以专门培养和输送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2022年,刚进入汽车智能技术专业ASEP班时,赖同学对汽车电子知之甚少。通过学校举办的行业专家讲座,他逐渐认识到汽车产业的广阔前景。校企合作平台为他提供了大量“项目化”学习机会。2023年,他在企业专家指导下独立完成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优化项目,并在多项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赖同学从课堂到职场的顺畅过渡,是泉州市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增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一个缩影。
目前,泉州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建材、机械装备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基础雄厚,企业形态多样。“本市工科类高职院校占比高,毕业生多数进入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泉州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介绍,传统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扩大。
如何破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的壁垒?泉州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多所职业院校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共建与课程重构,逐步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黎明职业大学自2017年与上汽通用汽车合作开展ASEP项目,将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进企业。”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说,要把企业的需求、标准和资源深度嵌入教育全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产业思维和实战能力。
在智能制造之外,纺织新材料、鞋服设计、跨境电商等专业也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结出硕果。黎明职业大学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与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技术精英”领航计划,推行“3年订单培养+3年进阶培养”机制,企业导师常驻学校参与教学,学生提前进入研发一线。2025届毕业生徐同学在实习阶段表现优异,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研发部门,成为重点管培生。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则紧盯跨境电商新趋势,构建“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体系。“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介绍,坚持学院增设小语种、跨境合规、海外直播等课程,并在东海跨境生态圈设立实训基地,采用“一院一基地+N企业”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锻炼实战能力。“核心是必须以人才链对接需求链。”该校商学院院长说。
为拓展产教融合覆盖面,泉州还推动成立跨校际、跨行业的产教融合联盟和研究院,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治理,实现资源统筹、信息共享与政策协同。三年前,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建在产业园区内,由校内外共建,着力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的痼疾。基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明确成才路径。而借助基地,相关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就能进行实操技能培训。
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跨境电商多平台实务教学课堂现场。新华社发
2022年,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学生韩同学进入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半年实训后,他与同学共同发起的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并获得120万元天使投资意向。如今,由他开发的“短视频个人IP”知识付费课程已登陆亚马逊平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还带动了一批泉州鞋服产品借势出海。
更长远的保障,在于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脉搏同频。泉州市定期发布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性目录清单,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近三年来,全市新增对接本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布点专业105个,高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