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精华|红蜻蜓CIO实战近30年,详解鞋服行业的供应链“数智跃迁”
发布时间:2025-08-29 13:50 浏览量:1
活动背景
近日,知名时尚鞋履运营企业红蜻蜓的首席信息官(CIO)姚跃朋做客甄云科技主办的《数智会客厅》直播间。基于自身近30年的行业经验,结合红蜻蜓供应链数智化革新的转型实践,他全面分享了企业智能供应链的架构、场景和规则,深度分析了鞋服行业智能供应链的构建策略、路径和价值,并就相关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在线互动交流。
自1998年以来,姚跃朋一直在鞋服行业从事信息化、数字化的相关工作,2012年则开始聚焦企业供应链的数智化升级。在他的带领下,目前红蜻蜓已经搭建起完整的智能供应链数字化业务平台架构和管理架构,成为企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姚跃朋将智能供应链的建设分成总仓直配、中央计划、供应平台等三个阶段。早期,和大部分消费品产销模式类似,按照总部-大区-分公司的架构,各个区域均有自己的一盘货,相互割据,不互通。之后,基于中央计划模式,在大的生产基地设置零配仓,进行全域调配。
随着消费场景多元化,市场对供应链的敏捷性、柔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中央计划模式下,无论在面向零售侧还是对接供应侧,都严重依赖采购和商品部门的经验和能力,因此,2022年左右,姚跃朋和红蜻蜓启动了智能供应链平台项目,核心即将原来的合同订单履约模式升级为规则路由交易模式。前者以流程驱动为主,后者则基于规则运营。
姚跃朋分析了终端店铺和后端供应商的经营成本和收入情况。而整个团队也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对整个业务、产业链条进行了详细梳理,最终明确了智能供应链端到端的业务场景及各场景下的不同主体职责。比如前端包括品牌形象、产品体验、极致服务,中后端涵盖产品组合、极速供应、销售支撑、管控运营等,同时前中后端能够信息共享、业务在线、业务协同。
他介绍说,在整个业务架构中,品牌商负责业务运营、销售管控、分佣结算等,同时对商铺店家进行服务支撑,和供应商家进行供应协同,而所有的业务都将在一体化的运营平台上进行。
从业务价值方面来看,新的模式中,人财物管理权集中化,并提供标准化服务;业务模块按需使用并付费;根据财经规划定义所有权。从而整个过程降低人为因素,提升各主体自主性,同时简化优化流程,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只要按照规则交易,终端店铺无需经过品牌方的商品和采购部门去对接供应商,而能够在平台上直接进行供需匹配;而当商品卖出后,再追溯整个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由平台按照规则对各方进行结算。
为进一步说明智能供应链的逻辑,姚跃朋展示了订单交易模型、业务结算模型及分账解决方案、数据运营解决方案。而对于智能供应链平台中最关键的规则设置,他重点进行了阐释和分析。最后,他结合智能供应链数字化业务平台架构和业务管理架构(包括订单交易平台、终端运营平台、财经人事平台、履约结算平台和数智运营中心等),全景式展示了智能化供应链数字化应用平台的架构和逻辑关系。
他最后还表示,目前红蜻蜓也在结合AI等新技术对平台进行持续升级,不断强化平台的各项能力。
在提问环节,针对参会嘉宾关心的一些问题,姚跃朋也进行了解答,我们节选部分问答如下:
问题1:系统里显示有订货会,但实际补货是根据销售数据自动下单的,这两套机制如何协同运作?
订货会作为品牌运营的重要环节,主要承担产品宣导、采购框架制定和渠道策略部署等战略功能,而终端补货则基于实时销售数据动态调整,两者通过数据联动实现协同运作。品牌方在订货会确定基准采购量的同时,会预留弹性空间并根据终端动销率持续修正,仓库则兼具战略储备和现货池的双重角色。
在数字化升级中,订货会既保留了新品发布和市场策略同步等核心价值,又通过实时数据看板和动态配额机制提升响应速度,最终形成"订货会决策-终端验证-数据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供应链既保持计划性又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问题2:当同一商品由多供应商供应,而门店普遍缺货时,平台在补货供应商分配中具体遵循哪些规则?
在当前的供应链体系中,商品通常由单一制造商生产,但可能由多个货主(如品牌方、经销商或平台自有库存)持有。平台采用智能路由机制统一调配补货需求,而非直接对接制造商。具体分配规则基于多维度因素动态匹配:
优先级机制:平台自有库存优先补货,其次按货主等级(如核心经销商优先)
经济性规则:默认采用成本最优原则,同时支持竞价或时效优先等可配置模式
动态调节:结合货主历史履约表现(如缺货率、到货时效)进行权重调整
问题3:在平台统一调配的模式下,若多个货主同时竞争同一批商品的补货需求(例如一万双鞋),如何避免因需求信号重复传递导致的供应链问题?
平台采用"单货主责任制"确保供应链可控:同一商品仅由指定货主统筹生产,即使存在多个潜在制造商,也由该货主统一锁定需求并协调产能。原料采购同样基于货主的实际订单需求,通过现货管理机制实现按需生产,从根本上避免重复备料和过量生产风险。